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实施“能人助村” 闯出强村富民路(总第275期)
2015-11-02 11:29来源: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
文何洪波

近年来,大竹县创新实施“能人助村”计划,积极回引“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致富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开创了“村级分类升级、产业加快发展、助农持续增收、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先后被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助农增收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同时成功创建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人才匮乏:农村干部难以胜任

长期以来,大竹县农村人口量大面宽的现状与基层难管难治问题相互交织,迫切需要大批能人带动,而现有农村干部队伍却存在三大突出问题。

年龄大学历低、结构不合理。2013年村“两委”换届前,全县1757名村(社区)干部中,55岁以上占61.4%,初中及以下文化占67.5%,懂农业的“科班生”仅占2.8%。

思想思路僵化、素质不适应。在政治和经济新常态下,对农村干部的思维观念、能力素质提出了许多新要求。然而,一些农村干部习惯于凭经验办事,陷入了“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顶用”的窘境,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和农村发展。

能力本领欠缺、作用不突出。当前,农业农村经济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有一支有能力、讲方法、抓落实的村级干部队伍。一些村干部长期工作生活在基层,获取信息滞后,带领致富能力不强,难以有效发挥农村基层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

顺应形势:多措并举引“能人”

为改变基层人才不足的困境,大竹县积极顺应新形势,充分挖掘体制外“能人”这一源头活水,激活带动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走出了一条“回引能人、强村富民”的新路子。

县内县外、党内党外找“能人”。 按照“有过硬政治素质、有较高文化水平、有良好群众基础、有较强发展本领、有一定经济基础、有建设家乡热情”的“六有”标准,对党内外各类优秀能人摸排登记。县内主要以乡镇(街道)为载体,深入国有企业、“两新”组织找寻企业业主、复转军人和产业大户;县外主要以驻外流动党员党组织为桥梁,找寻愿意回乡创业的务工经商人员、企业家等。根据摸排情况,分产业发展型、市场中介型、经营管理型、科技创新型四类,建成近3000人的“能人库”,并实行动态管理。

畅通渠道、组织引领请“能人”。坚持“放宽引才视野,畅通荐才渠道”工作思路,通过朋友引荐、亲戚介绍等方式,实行“1对N”沟通联系在外能人,邀请他们回乡带领群众致富。对暂时回不了村的能人,选聘为党组织书记助理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当不享受报酬、不占职数的“候鸟型村官”;对有意愿建设家乡的经济能人,动员他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家乡发展出谋献策、贡献力量。

结对帮带、按需培养育“能人”。实行“2+1”结对帮带机制,每个村确定2-3名45周岁以下的助村能人,作为村级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对象;安排1名乡镇党委班子成员和1名驻村干部结对帮带,加强政策法规、工作方法、协调能力等培训,使其成为“发家致富的引领示范”和“农村工作的行家里手”。 

按需匹配、人岗相适用“能人”。按照班子功能匹配、人岗相适原则,引导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同时建立健全经济报酬、评先选优、政治待遇等激励机制,使各类优秀能人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2013年以来,共有146名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其中25人担任党组织书记,39个后进村借力能人实现转化升级。
    
人才辈出:乡村迸发新活力    

通过实施“能人助村”计划,一批私营老板、种养大户纷纷投入党组织怀抱,村“两委”班子不断得到充实。

拓展选人渠道,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实施“能人助村”,培养了一大批村级干部后备人才。全县村“两委”班子形成了以40岁—50岁、高中(中专)以上文化为主体的合理结构,打破了村级干部来源的单一性,为村级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

提升班子功能,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施“能人助村”,调优了班子结构,增强了服务功能。致富能人石世清当选为老鸦山村支部书记后,将村级活动场所打造成“党员活动中心、村民议事中心、技能培训中心、文化娱乐中心、便民服务中心”,赢得村民称赞。实践证明,“能人助村”通过政治引领和服务凝聚,把党的主张和意志变成了群众的自觉行动。

转变思维方式,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活力。实施“能人助村”,激活了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产业能人朱鹏程当选为寨峰村党支部副书记后,带动农户发展秦王桃产业,去年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4万元,助农人均增收1280元。实践证明,“能人助村”可以凭借其丰富的经验、灵通的信息、过硬的经营本领,带动群众发展产业、脱贫奔小康。

强化基层治理,维护农村社会安定和谐。实施“能人助村”,强化了村规民约的公信力,筑牢农村和谐稳定根基。管理型能人何胜勇当选为新华村党支部书记后,创新建立“一评比树典型、两举措尚法治、三规约转民风”农村治理工作法,提升了依法治村工作水平。实践证明,“能人助村”提升了干部法治思维,形成了崇法尚治、崇德向善的良好风气。

(作者系中共大竹县委书记)

 本栏责任编辑:周文波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