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敢叫荒山变“金山”(总第274期)
2015-09-30 10:34来源: 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
文/何 海

10多年前,古蔺县箭竹苗族乡乌龙山还是一片岩石裸露的中度石漠化荒山,通过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1000多亩荒山如今已披上浓浓绿装。坡改梯、生产便道、排灌沟渠、蓄水池、输水管道、泵站、滴灌系统等水利水保工程和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治理区林业植被恢复建设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石漠化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

如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在石漠化综合治理基础工程开展的同时,古蔺县坚持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新农村建设,形成了“石漠化治理—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促进产业发展—助推石漠化治理”的循环治理模式。

苗家特色致富苗乡

“曾乡长,你看我们家新房子修得那么宽,能不能给我们也发个‘牌子’,我也想开家茶庄!”家住上寨的村民邵琴语气里难掩急切,她希望自己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这样,她心中规划了许久的“幸福茶庄”最晚明年就可以开门迎客了。

“环境美了,基础设施建好了,我们不用投入太多的钱就能开个农家乐,再也不用辛辛苦苦天天在地里刨食,我们也要好好地利用大自然给苗家人的馈赠。”邵琴正在心中勾勒着美好蓝图,待到明年桃花盛开时,将有许多游客坐在她家“幸福茶庄”的院子里喝茶赏花。据了解,目前上寨已有6家农家乐和茶庄。下寨有4家季节性农家乐,户均年收入10万元左右,乡村观光旅游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

箭竹苗族乡团结村六组是苗族集中聚居点,又分为上寨和下寨。春季时上千亩的桃林桃红遍野、溶洞景观神奇、苗家风情浓郁多彩。因为地势较高,夏季凉爽惬意,属国家AA级风景区的大黑洞苗寨,从3月春季赏桃花李花,到国庆节前后吃瓜果、踩山节、赶苗场,尤其是每到农历七月初三哆彩广场上苗家风情节,聚集了川滇黔渝甚至湖北等地的苗家人赛才艺、展风采。吃苗家腊肉、喝苗家酿酒,吸引着泸州、贵阳、重庆、云南等周边地区游客纷至沓来。而邵琴口中的“牌子”,指的就是箭竹苗族乡政府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在苗寨里集中挂牌设立的苗家农家乐、林家乐和茶庄。

然而就在3年前,大黑洞苗寨风景区还仅仅是个藏在深山人未闻的普通苗寨。荒石遍地、土层稀薄、水土流失,患上了石漠化这个“地球癌症”的贫瘠土地上,只能长出生命力顽强的野草,种不出颗粒饱满的粮食,恶劣的生存条件严重影响着苗家儿女的生存和生活。

“以前这里的土只能种玉米,而且收成不好,我们只好外出打工,家里的地就荒着。”陶明珍是白云间茶庄的老板娘,趁着淡季,她又添置了一些盖碗、瓦罐、桌椅。明年屋子背后的桃花盛开,更多的客人就可以一边喝着茶,一边赏花,还能亲手从煨在地炉上的特色瓦罐里给自己和亲友续上滚烫的茶水。回忆起以前的苗家人,辛辛苦苦种出的玉米,总换不回足够多的米粒,陶明珍觉得很感慨。

为了照顾年幼的两个儿子,陶明珍不愿意外出务工,但家里的生计只靠丈夫打工和地里的收成是远远不够的。2011年,箭竹苗族乡团结村被纳入石漠化治理项目的范畴,修梯地、平土地、栽桃树,“大黑洞”揭开了神秘面纱,木质的苗家屋被改造成农家乐……苗寨不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搞起了乡村旅游,日子越过越红火。

“添水的瓦罐在哪儿买的?盖碗多少钱一个?桌椅买竹制的好不好?”邵琴着急地向邻居陶明珍“取经”,添置桌椅、茶杯,在心里勾勒着“幸福茶庄”每一个细节的布置,也勾勒着未来火热的幸福生活。

“草—畜—沼”生态循环产业

“地面种的是大麦草,鲜嫩多汁,最招牛羊喜欢;地里还套种着脆红李,管理起来不费劲儿,价格还高;牛粪排进沼气池,烧水煮饭一年到头都不用捡根柴,你说安逸不安逸?”袁碧成是箭竹苗族乡团结村龙埃洞项目区红格牛肉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带领全村386户养殖户的养殖肉牛。生态循环养殖业不仅让袁碧成和乡亲们尝到了甜头,更是极大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刚开着自家货车送货回来的袁碧成指着村里的养殖户介绍说,在村子里,因为养牛发家致富的不在少数,有的养殖户家里一头牛就能值上万元!

2011年,袁碧成率先建起了养牛场。本地黄牛和有着“全能牛”之称的西门塔尔牛杂交后,长势快、肉质好,最快的4个月便能出栏。养肉牛的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很快,“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就形成了。

“有专业合作社的好处就是有保障了,资金、技术、销售,缺什么我们补什么!”袁碧成说,除了两个大型养殖场外,肉牛的养殖主要依靠散户。为了鼓励更多养殖户发展养殖业,打消他们对养殖风险的顾虑,不花钱就可以先将小牛崽带回家,从统一发放粮食饲料,到统一收购,农户可以等到肉牛出栏之后再结账,支付完专业合作社代为支付的成本,剩下的都是农户的收入。甚至在养殖过程中,不管肉牛能否出栏,农户们随时都可以交回到专业合作社,极大地减少了养殖风险。而往往这些出栏的肉牛,很快就被成都、贵阳的客商抢购一空。

“以前烧煤炭就是味道大,到处都是灰。现在一回来就能煮饭烧菜,来得快。”团结村七组的村民骆国会“啪啪”地打开沼气灶,蓝色的火苗“滋滋”地舔着锅底。清洁、卫生、快捷,不比城里的天然气逊色。而不到10立方米的沼气池,可抵2至3吨薪柴,解决了当地薪柴缺少的问题。最主要的是,牲畜粪便发酵再利用,不仅安全环保,而且肥效更好。

“脆红李盛产期每亩产值能达到上万元,养一头牛的纯收入至少在5000元以上,而每年沼气节省下的煤炭钱也有二三千元,这给老百姓带来的收益是实实在在的。”箭竹苗族乡副乡长曾祥国介绍说。

“种草养牛牛儿肥,生态循环环境美。”“草—畜—沼”生态循环的石漠化治理新路采取人工种草、以草固土、用草养牛,并将污粪集中处理生产沼气做生活燃料,最后将沼液输送到草地用作肥料,还田肥地,变废为宝,既实现了人畜分离,有效缓减了通过封山育林后给群众带来生产生活所需能源的矛盾,又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一片桃花林,香了苗寨;数片经果林,绿了荒山,富了百姓。如今,“赏花海竞相争艳,品瓜果农家风味,游画里乡村风景”的乡村特色观光农业正在古蔺县各乡镇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古蔺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陈晖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