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愿为国家奉献所有 ——追记抗日战争中四川军民做出的巨大贡献(总第273期)
2015-09-06 10:46
何盛明 马睿

抗日战争时期,四川是民族战争大后方的主要基地,无论兵源、粮源都居全国之冠。武汉失守,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四川成为全国战时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大后方的战略要地。四川特别是陪都重庆是日军大轰炸的重点地区,四川的损失极为惨重,但四川人民冒着被空袭的危险,仍坚持生产,支援抗战。日本投降后,1945年10月8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感谢四川人民》:“五千万四川人民在八年抗战中,对于正面战场送出了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泪!”

抗战后方主要的兵源补充基地

四川是最早出兵抗日的省份之一,卢沟桥事变的第三天,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就电告蒋介石,表示愿率川军出川抗战,并通电全国,主张全国总动员,同心一德,共赴国难。9月1日,川军先头部队即分三路出发奔赴抗日战场。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豫中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中条山之战、长沙三次会战、独山之战等大小战役近30次。在全国各地抗日战场上,都有身穿粗布单衣、足蹬草鞋、肩背竹斗笠和大刀的川军健儿的身影。他们与装备精良的敌军相战,虽然奋不顾身,英勇冲杀,但损失和牺牲很是惨重。

抗战期间,四川先后出兵参加抗战的部队有7个集团军,12个军,27个师,共出兵302.5万余人,分布在全国各地战场。据国民政府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战死、负伤和失踪的总人数为320万人,川军为64万余人,占全国总数的20.20%。

1944年湘桂战役失利,举国震动。在这紧急关头,国民政府急于组建一支机械化部队,号召10万知识青年从军。四川立即掀起知识青年自愿参军的热潮,参军人数达4万余人,也是全国之冠。在当时抗日战场作战部队中,川军的出征数量最多,占全国征募入伍1405万人的21.53%,即在全国出征军中,每10人中就有2个川军,以至有“无川不成军”之说。

战时军需物资的主要基地

沿海城市及武汉沦陷后,华北、华东的军工厂,大多集中迁往重庆地区,致使重庆成为战时军工生产的中心。这些内迁的兵工厂,在兵工署的统一规划下,经过调整和改组,尽可能实行了专业化生产,形成了新的兵工生产体系。集中在重庆地区的这些兵工企业(包括少数民营厂)生产了大批武器弹药。据统计,每年制造手榴弹300多万枚,迫击炮弹80万发,枪弹500万发,飞机炸弹7万余发。自太原失守后,前方所需武器,基本上由重庆地区生产提供,保证了抗战军需。

为满足战时军工生产的需要,重庆地区新建和扩建钢铁厂36家,而在抗战前重庆只有磁器口一家钢铁厂。据《战时后方冶金工业史料》记载,抗战时期,大后方有钢铁骨干企业12家,四川占10家,其中重庆占9家,而云南有2家。据1945年统计数字,重庆钢铁产量达到41192吨,约占全国钢产量的三分之二。以1940年的钢铁产量与1937年相比,四川生铁产量约增加3倍,粗钢增加2.5倍。能源方面的煤炭、石油、电力亦相应得到发展,煤炭生产增加16倍,石油增加13倍。据统计,战时四川电力装机容量为3万千瓦,年发电量2.6亿度,居战时全国第一位,这些都为抗战时期保证军工和民用的需要起到重大作用。

抗战时期粮源的主要基地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四川负担起前线抗日将士和大后方民众粮食供应的重任。而此时的四川,因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量公务人员、难民、流亡学生以及内迁工厂企业的职工不断涌入,四川人口骤增。至1940年四川省积粮早尽,粮食供应已很困难,粮价不断上涨。1941年国民政府实行田赋征收实物,从9月16日开征至12月止,全川征购粮食1100余万市石,完成征购总额的90%以上,至1942年2月底止,已征粮1330余万市石,超过原计划1200万市石的11%,实物征收及实际征收数,四川均为全国第一。

据粮食部1941年统计,全国21省实征实购粮食共计5430余万市石,四川实征、实购粮食各为678万市石,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以后逐年增加,除征收、征购外,还有征借、派募等形式加重负担。从1941年征收实物起至1945年抗战胜利,四川共出粮10238万市石,占当时全国征收粮食总额的三分之一。

同时,各种税收、捐献,其最大部分也是由四川人民所担负。据国民政府有关部门的统计,抗战期间全国财政支出为14640余亿元,四川负担4400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一,实际上四川担负国民政府财政支出的50%左右。

努力增产节约支持抗战

抗战时期,四川空袭不断,特别是重庆地区的工矿企业是日机空袭的重点目标,许多厂房机器被炸,工人们日夜抢修,又恢复生产。在安全设备极差、空袭不断、工资低而物价又疯涨的情况下,工人们不计报酬,不辞辛劳,为抗战加紧生产。除上述军工、钢铁、煤炭和电力,年年增产外,军需民用的食盐、酒精、棉纱、肥皂、机制纸等都年年增产。重庆较集中的机器棉纺业,年生产棉布19万匹,还动员了近6万台铁木织机,生产土布,供应了大部分军用民用布匹。在日机的狂轰滥炸下,成都、重庆两地的水电工人,不顾个人安危,随炸随修,始终保持水电供应,多次受到政府和防空部门的嘉奖。 

在水运方面,当时入川的唯一通道是靠水运,民生公司出力最大,功不可没。民生公司有轮船135只,职工7000余人,他们舍生忘死地参加抢运物资和难民的工作。从1937年至1942年,运送川军到抗日前线达200多万人,运送政府入川物品40万吨以上,抢运兵工器材物资近17万吨,军用辎重26万吨,民营内迁企业设备9万吨。运送难民、伤兵、流亡师生、公务人员共16万余人。

抢修军用飞机场和国际交通线路

1943年秋,国际形势发生了大的变化,美国以大量空军支援中国,缘于“持续大规模的对日空袭,只能由中国的空军基地来执行”,并选定在大后方的成都地区,修建一批轰炸机机场和驱逐机机场,以便美国飞机能起飞去轰炸日本本土。因此,修建这批飞机场就成为当时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大业最紧急的任务。1943年12月,国民党当局决定在成都地区修建新津、邛崃、彭山、广汉四个轰炸机机场,扩建或新建成都凤凰山、太平寺、温江(黄田坝)、德阳、华阳等五个驱逐机机场。因为时间紧迫,工程浩大,先后动员了150余万民工日夜投入抢修。

新津机场是美军当时现代化设备机场,是B-29型轰炸机的主要基地。B-29型轰炸机号称超级空中堡垒,是专为轰炸日本设计的,跑道比一般机场要宽要长,工程质量要求也十分严格。这次扩建抢修,紧急动员华阳、崇庆、大邑等22县的民工,共计20余万人参加。修机场所需石方,全靠民工肩挑运送,他们肩挑时间过久,常常出现双肩红肿以致肉破血流。土方工程也同样艰巨,全部土方在100万立方米以上,挖土工具是锄头,运输仍靠扁担、撮箕等原始工具。

四个轰炸机机场先后完工,1944年6月16日,美军空中堡垒B-29轰炸机,首次从成都地区起飞,轰炸日本八幡的制铁炼钢基地,使日本遭受巨大损失和打击。此后,美军轰炸机都从成都地区机场起飞,不断对日本进行轰炸,有力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为适应抗日需要,1938年国民政府决定赶修川陕、川黔、川滇、川湘四大公路,要四川加紧完成川境内部分。这四大公路先后于1940年完工通车,仅修川陕、川滇两条公路,先后征用民工250万人。当时修路技术和设备都很落后,大多使用錾子,工程十分艰巨。民工们不计报酬,日夜赶修,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抗战时期从滇缅公路和西北国际运输线路两大国际通道,载运了大量美、英和苏联的援华物资,对维持大后方的经济,改善和充实抗战军备都起到重要作用。

承受日机大轰炸的灾难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航空部队将重点转移为攻击我后方战略基地,四川是抗战大后方主要战略基地,就成为日军空袭的重中之重。从1938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六年时间里,日本空军不断对四川进行轰炸,涉及全川61市县,其中空袭成渝两市次数最多,损失和牺牲也最为惨重。

重庆遭受日机空袭计72次,其中震惊全国的以1939年“五三、五四”大轰炸、1940年5月至10月连续6个月的狂轰滥炸、1941年6月5日,日机夜袭重庆造成较场口大隧道窒息惨案、1941年8月6小时无间断的“疲劳轰炸”等损失最为惨重。

成都是四川省会,遭受日机轰炸的强度仅次于重庆。从1938年11月8日至1944年10月止,5年中,日机空袭成都共24次。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是1941年7月27日,80架日机分三批对成都进行连续轰炸,损失最惨重。

在敌机6年空袭中,四川死亡人数达22519人,伤26010人。前方将士在战斗中流血牺牲,大后方四川人民在日机空袭中也同样流血牺牲,其伤亡人数并不亚于一次大战役的伤亡损失。同时,空袭中人民财产也遭受了巨大损失。这是日本帝国主义欠四川人民的血泪债。(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党史研究室) (责编:裴佩)  

编辑:黄薇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