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传统工艺: 坚守 or 创新(总第271期)
2015-07-02 17:12
本刊记者 彭纳

织物上的坚守 是否意味消亡?

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张建世、杨正文:

有一些濒危的独特的传统工艺品,并非没有价值,而是在当地狭小的区域内很少人需要,但如果扩大销售范围,从全国甚至国际的大范围看,即使只有很少的、特殊的人群购买,也足以维持艺人的生产,使这种工艺得以延续。

“傈僳儿女们!六月好时光。火草叶面绿,背面白晃晃。叶儿闪悠悠,火草窝儿旺。六月不扯草,过时无用场。背篼挎肩上,结伙上山坡……”

民歌里的火草,生长在德昌县的大山里,叶的背面为白色绒毛,旧时人们取下绒毛晒干,放在石头上,用铁火镰与石头撞击产生火花点燃火草,以此取火,火草之名由此而来。而后,傈僳族人取下火草绒毛,捻成线,与麻线一道织入布中,因其结实耐磨,冬暖夏凉,是麻布中的极品,傈僳族祖辈们一直依靠其遮雨御寒,因此,家家户户都种植火麻,学习织衣。

火草麻布工艺十分独特,编织时有两梭,一梭为麻线,一梭为火草线,两种线交织而成。麻布制作过程工序繁琐,从撒麻籽、整地、割麻、制麻线到织布,有几十个工序,十分费时,一件衣服可能要织几个月。

随着现代文明的渗透,傈僳语已经不流行、收火草的民歌也只在老人口中传唱、火草麻衣则变成了展览品。

然而,也有一些人为了坚守传统而努力着,李文华、熊国秀夫妇就是其中之一。说起火草麻布,夫妇二人感到非常亲切。小时候他们穿着母亲织的火草麻布衣裤,即使在山上,也感到无比温暖和舒适。现在,由于机制布成本低、产量大,加上当地人忙于种植烤烟和甘蔗,传统的火草麻布行已所剩无几。“照这样下去,要不了5年,火草麻布的制作技艺可能会失传!”李文华暗自担忧。

云南一位傈僳族专家曾说起,德昌傈僳族人虽少,但风土人情保存得好,要好好收集整理,有机会尽力举办展览,并把这些遗产留给下一代。夫妇二人商量决定尽可能多地收集这些火草麻衣。

夫妇俩的坚持,是对传统的尊重,在“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份坚持和坚守显得尤为重要。

声音:

网友“小雪”:现在很难得有纯手工制作的东西了,这些传统手工艺应该好好传承下去,文化的积淀就是这样慢慢磨出来的。
  
摩登的年画 是否意味出路?

著名文化学者梁文道:

传统文化不能只是博物馆化 ,非遗活化,最重要的就是把传统的东西与今天建立起联系!

运用电脑绘画技术,创作一种卡通效果的绵竹年画,这是26岁的章昉做出的一次尝试。学设计的章昉在毕业前对绵竹年画了解并不深。直到2012年,来到绵竹年画博物馆工作后,她开始大量接触这个古老的艺术。这些艺术的美,一下子打动了她。几年来,在对传统年画的大量接触学习中,章昉产生了一个新奇的念头,她想将电子设计创作、油画、丙烯画等绘画技巧与传统年画技法相融合,运用电脑绘画技术,创作一种卡通效果的绵竹年画。

仕女形象,是她选取的素材之一,章昉将仕女五官进行卡通化处理,创作出脚穿运动鞋,手拿羽毛球拍,身穿现代服装的仕女,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强烈对比效果,视觉效果很有冲击力。

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创新,章昉的创新年画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在今年绵竹年画创新大赛中,章昉的创新年画得到省市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

在创新中,古老的技艺有了新的生机,也许,在科技的引领下,传统工艺能够找到另一个通往未来的出口。

声音:

网友“追忆”:传统工艺不能只是吃“老本儿”,应该有突破,要大胆。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览里,有几件1950 年代Christian Dior做的裙子,上面用中国书法作为图案,西方的剪裁工艺,加上中国元素的运用,至今都不过时。

跨界的合作  是否意味走出去?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

把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提炼出来,以滋养现代人的内心,再有效沟通传播出去,重筑一个世界文明,我想这才是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使命。

经常有一些跨界的合作,看似没什么关联,但是当他们放到一起的时候,就会产生很奇妙的反应,有的时候还会独成一派,成为一种潮流。

2015年1月,知名彩妆品牌植村秀首次跨界中国传统艺术家,邀请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藏羌绣品代表性传承人杨华珍,推出了羌绣限量版化妆品。并且把羌绣设计融合在T恤图案中,用现代的方式演绎传统的羌绣文化,共同携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这次合作不仅是向传统致敬,也希望用此种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接受传统技艺。

其实羌绣早已开启了在创新中寻路的旅程:羌绣图案的笔记本,精美又不失古朴;背包上的羌绣图案,出彩又不显张扬;绣着花儿的高跟鞋,精致又不抢眼……

跨界的合作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传统”,也许在不同领域的碰撞中,传统工艺将焕发别样青春。

声音:

网友“启灵”:跨界合作不失为一种创新的路,现在就流行跨界、混搭,有些时候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责编:李妍婕)


编辑:黄薇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