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四川有群“马向阳”(总第265期)
2015-01-21 11:08来源:四川党建网
本刊记者 贺贵成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一频道在黄金时间播出了电视连续剧《马向阳下乡记》。剧中讲述了马向阳从公务员到村官,从城市到农村,成了省重点扶贫对象大槐树村的“第一书记”,以坚忍的耐力带领大槐树村群众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动人故事。

其实,在我省有一大批“马向阳”式的村官。2014年7月1日,四川省委授予周继国等198名同志“四川省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荣誉称号。
近日,记者深入地震灾区、街道社区,专访了3位优秀村(社区)党支部书记。
 
张海燕
“群众是我的精神支柱”

【人物简历】 张海燕,1972年10月出生,自2005年3月以来,任眉山市东坡区苏祠街道下西街社区党总支书记。2014年7月被中共四川省委授予“四川省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称号。

记者采访张海燕的头天,也就是2014年12月12日的晚上,寒气逼人,她在商场买了两套过冬的衣服给杨强送去。

“杨强是谁?”记者问道。

张海燕笑着说:“是我们社区的儿子。2005年,我在一次走访时,在西郊农贸市场偶然了解到强娃儿的情况,当时他住在市场的一个楼梯下,是个‘黑户’,吃不饱穿不暖,居无定所。”

那时张海燕想,一定要让他有饭吃、有人管。于是,她与相关部门协调,通过多方争取,给他办理了户口本、身份证和低保。在办理户口的时候,大家只知道他叫强娃儿,姓啥、好大年龄都没人清楚。

张海燕就向大家建议:“‘强娃儿’无父无母,在下西街社区,就是我们社区的儿子,干脆就跟到我们社区杨主任姓,叫杨强,以后杨主任就当老汉儿,我就当妈。”

逢年过节,张海燕都会带杨强去逛超市,买些好看的衣服和他喜欢吃的零食,杨强也因为有她这个“嬢嬢”生活得有滋有味。“每当他对我傻笑说‘张嬢嬢你又来看我了’的时候,我的幸福感就油然而生。”

除了“强娃儿”,苏祠街道下西街社区还有一些生活困难群众,尤其是一些孤寡老人,张海燕与社区干部总会向他们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看到他们脸上的微笑、看到他们的生活有所改善,我比自己涨了工资还开心。”张海燕说。

2005年,苏祠街道下西街社区成立之初,部分群众对社区有偏见,认为社区没有用,对社区工作人员基本上是不理不睬。“我记得当时有一户群众,我和社区干部先后三次到他家走访,他连门都没给我们开。”张海燕说,过了一段时间,这户群众因为下水道漏水的事情和楼上住户发生了矛盾。

作为社区书记的张海燕和社区干部三番五次往两位当事人家里跑,和他们拉家常、讲道理。经过耐心细致调解,两家人和好如初。后来,那位三次拒绝给张海燕开门的群众逢人就说:“张书记这个人实在,我们的社区干部是好样的。”

“当社区干部这么多年,我觉得我最大的幸福,就是看见社区党员群众满意的笑容、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感谢。”张海燕说。

社区刚成立的那年,张海燕和社区干部走访了辖区内的每一户群众和每一间商铺,用他们的真诚打动了社区群众,群众对社区工作越来越认可了,社区各项工作也开展得越来越顺利了。

但是,时间一长,张海燕发现有的社区党员服务群众的热情有所减退、付出得少了、眼光狭隘了。恰逢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党总支书记,我有责任利用好这次机会,让每位党员受到教育,改进工作作风。”于是,张海燕与社区干部提出了“九个一点”工作理念,区委书记来调研时,又帮他们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最终形成了“多学一点、多说一点、多干一点、热情一点、理性一点、大度一点、靠前一点、认真一点、站高一点”的工作理念。

这“九个一点”运用到社区服务群众实践后,不仅受到了群众的好评,还得到了省委督导组的高度评价,打响了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品牌”。

2012年9月,张海燕的身体查出患有乳腺癌。经过复杂的思想斗争,她还是决定做手术。治疗过程非常痛苦,在这段最难熬的日子里,不断地有领导、同事和社区党员群众来医院看望她、鼓励她、安慰她。“我记得当时有一名群众握着我的手对我说,张书记,你就安心治病,想吃啥你就跟我说。有啥需要我跑腿的,说就是了。社区主任杨学军也对我说,你要好好养病,社区的工作有我们给你‘扎起’。”听到这些温暖的话语,她的眼泪掉了下来。

“其实,疾病没什么可怕,我拥有的东西还有很多:善良的群众、像亲人一样关心我的领导、同事,我有啥理由不安心养病?我有啥理由不努力工作?”张海燕出院以后,也有不少家人与朋友劝她,你身体不好,工作上就不要这么“卖命”,有什么事安排别人去做,不出大问题就行了。

张海燕却说:“群众的信任、同事的关心、领导的厚望,都是我好好生活与工作的动力,我为群众办了事情,看到他们赞许的眼神,这也是我的精神支柱。所以,我还要再加把劲守好社区这个‘摊子’。”


骆正冲
“说得多不如做得多”

【人物简历】 骆正冲,1962年12月出生,自1994年以来,任芦山县龙门乡古城村党支部书记。2014年7月被中共四川省委授予“四川省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称号。

2014年12月10日早上,下了一夜的大雨终于停了下来。不到8点,骆正冲顶着袭人的寒风,踏着泥泞的道路,来到村子里的重建聚居点,做农户与施工方的协调工作。

记者从芦山县城赶到龙门乡古城村时,已9点多钟了。他正在租住的“村两委”办公室,用旧报纸擦拭着脚上被泥水糊得不像样子的旅游鞋,尽管身上穿着厚实的大衣,脸还是被冻得有些青紫,嘴里含着劣质的香烟。见到记者的到来,他搓着双手,急忙招呼道:“快坐,快坐,天太冷了。我泡碗方便面后咱们再谈哦!”

骆正冲泡好了面,随手从大衣口袋拿出一本快翻散架的《芦山县“4·20”地震灾后科学重建农村居民住房重建政策汇编》递给记者,说:“这是我随身携带的‘宝贝’,它为我在农房重建中解决了大问题。”

翻开骆正冲的“宝贝”,记者看到,为方便阅读和查看,每一页他都用黑笔勾出了重点。自中央、省、市、县的农房重建政策出台后,骆正冲一直努力学习相关文件,吃透政策、看清思路、摸清情况,积极投身灾后重建工作中。

“重建工作启动之初,古城村很多群众对农房重建政策不理解、不支持,导致我们村农房重建启动一直很缓慢。”古城村文书张永昌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王家沟组村民王峰,“嫁”到青龙场村王伙组。他在王家沟组已登记重建,但妻子王某又以夫妻的名义在王伙组登记重建,让村委开具在王家沟组没有登记的证明,村委未开,便吵起架来。骆正冲拿着随身携带的“宝贝”,给他做了整整一天的思想工作。记者采访王峰时,他重建的住房主体工程已完成。

“4·20”芦山强烈地震使古城村绝大多数房屋成为危房,为了群众的生命安全,排危迫在眉睫。但老百姓很不理解,骆正冲就带头拆危房,他家的房子是第一个被拆除的危房。在骆正冲的带领下,古城村700多户拆危排险工作迅速推进,共拆除危房1500余间、3.8万余平方米。

“说得多不如做得多。”这是骆正冲常说的话。在重建家园工作的头一个月他就瘦了14斤。在骆正冲的带领下,古城村重建工作快速推进。目前,全村765户重建户,已完工752户。


詹良兵
“酸甜苦辣都体现人生价值”

【人物简历】 詹良兵,1970年3月出生,自2007年以来,任荥经县新添乡庙岗村党支部书记。2014年7月被中共四川省委授予“优秀村党组织书记”称号。

“在工作中,他时刻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坚持‘干部靠前站,带着群众干’,想方设法地为村民服好务。”这是荥经县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副主任沈义南对詹良兵的评价。

“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经过庙岗村的荥天路成了抗震救灾的主要交通要道,詹良兵自发带领党员突击队在荥天路上连续72小时执勤,确保救援通道畅通。

在执勤时,他发现一辆救援军车失事,坠入到庙岗村沙场对面的河中,10多名受伤战士被困。他冒着生命危险带头冲进凶猛的河水里抢救出5名受伤战士,搜寻到战士随身行李20余件,媒体和群众都称他为“救命书记”。

在灾后重建中,由于日夜劳累,詹良兵耳鸣加重,不得不转到成都进行治疗,几天后,病情稍有好转,便赶回村上继续工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仅用1个月的时间就调整出土地119亩,成功启动了庙岗村安置205户重建户的新村聚居点项目,目前项目主体工程完工率100%。

“不管官大官小,在老百姓看来,只要为老百姓着想的,都是好干部!詹良兵就是我们的好支书!”49岁的村民孙久虎对记者说。

为了村民活动阵地条件有所改善,詹良兵多渠道筹集资金,修缮村活动室。

为了让村民们靠技术发家致富,他召集党员群众利用远程教育平台学习茶叶种植、生猪养殖等农村实用技术。

为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他建立村网站、微博,把投影屏幕迁到广场,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志愿服务。

“刚开始我用手机发微博,很多人都不太理解,以为我不务正业。”詹良兵指着自己的手机说,“我只是想通过一种方式把我们庙岗村的情况传递出去。有些微博的关注度能达到2万多人,这说明有更多的人关注我们庙岗村的重建情况。”

现在,庙岗村的村民们一个电话便可享受上门解决生产生活难题的服务;远在千里一上QQ、微博便可知村里的大事、小事,轻点鼠标就可咨询求助;一到晚上7点,宽阔的村文化广场上优美的音乐伴着热闹的坝坝舞……

庙岗村村民向记者细数着这些幸福的生活,都说这是“最潮村支书”詹良兵的功劳。

采访结束时,詹良兵告诉记者:“做农村工作,我酸甜苦辣都尝过,但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 (责编:裴佩) 
编辑:苏诗佳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