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扎根高原绽芳华
2022-06-22 10:46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文/杨沛月 本刊记者 陈贤凤

沈富琼入户送医送药

人物名片
沈富琼,现任甘孜州白玉县麻邛乡卫生院院长。2022年5月,荣获2021年“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称号。

2009年,大学刚毕业,她毅然选择参加“三支一扶”,到平均海拔高度4000多米的甘孜州白玉县麻邛乡支医。这一待就是13年。她将一腔真情播撒在高原草甸,换来广大牧民的放心和安心。她就是甘孜州白玉县麻邛乡卫生院院长沈富琼。

5月10日,中宣部、人社部联合发布20名2021年“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沈富琼是四川唯一上榜者。近日,记者走近沈富琼,探寻她选择与坚守的故事。

“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成为一名医生,是沈富琼的梦想。出生于甘孜州丹巴县农村普通家庭的她,从小就深知医生对涉藏地区群众的重要性。2009年,大学毕业的沈富琼如愿成为一名医生。

在旁人看来,医学生在甘孜州有大好的就业前景,留在条件较好的地区或是回丹巴县工作都是很好的选择,但对沈富琼而言,“支医就一定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了解到甘孜州有很多偏远地区缺少医生,她坚定地在“支医”志愿表上填写了“白玉县麻邛乡卫生院”。

路途遥远、山道崎岖、高原反应,让沈富琼从家乡出发去卫生院报到当天就体会到奔波于高原的劳苦。然而,现实的艰难远超她的想象。到了麻邛乡,眼前的场景让她心里一凉,一排矮小破旧的木瓦房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卫生院,乡上还不通水电、没有网络,做饭要用钢炉、取水要到河沟、晚上要点蜡烛、下村要走路骑马,每次打电话还要跑到高一点的山头找信号。回忆起初到卫生院的日子,沈富琼坦言:“曾经,我几度想要放弃。”

麻邛乡“患多医少”,几次出诊后,不少慢性病人的病情有所好转,牧民们真诚地向沈富琼表达感激。一张张淳朴的笑脸、一句句“卡卓”(藏语,意为感谢)温暖了她年轻的心,更坚定了她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信念,沈富琼决定留下来。

然而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沈富琼原本掌握的藏语与麻邛乡本地的藏语并不相通,若要真正融入麻邛乡,直接与牧民群众对话问诊了解病情,语言是沈富琼必须要攻克的难关。于是,沈富琼天天追着双语干部学藏语,下村积极与牧民群众沟通对话,渐渐地她终于说上了一口流利的当地话。

远距离独自出诊是另一道难关。在高原纯牧区,牧民没有固定居所,辖区面积大、人员不集中,加上很多地方不通路,只有骑马或步行才能到达,为此沈富琼开始学习骑摩托车。下雨天,骑摩托车很容易在草地上打滑。最远一次出诊,沈富琼骑了2个多小时摩托车,走了3个多小时山路,摔倒了十几次,才见到病人。面对牧民的关心,她说:“我没事儿,先治病。”

走村串户的“好门巴”

到麻邛乡第一年,老百姓都称皮肤白皙的沈富琼是“加莫门巴”(藏语,意为汉族医生)。后来,沈富琼的皮肤变黑了,牧民们调侃她成了“黑门巴”(门巴,藏语意为医生)。每年回家时,家乡人对她评价最多的也是黑了、瘦了。沈富琼解释说:“下村巡诊、紧急抢救哪里顾得上做防晒措施,就想着不能耽误救治病人。”

这些年,麻邛乡卫生院的医生、护士走了一波又一波,始终扎根坚守的便是牧民们口中的“黑门巴”。2016年,沈富琼这位“黑门巴”成了麻邛乡卫生院院长。

“卡卓(藏语,意为感谢),沈门巴你来得刚好,我的降压药吃完啦,正想请人帮忙从卫生院带一些回来。”村民格桑拿到沈富琼上门巡诊带来的药后很感动。每次下村前,沈富琼都会自掏腰包买些常用药品带在身上,送给有需要的牧民。每次出诊,无论路程多远,她都只收药品的费用。

为老百姓服务,沈富琼没有一丝杂念。谁家老人有高血压、糖尿病,谁家幼儿要接种疫苗,谁家包虫病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沈富琼的心里有一本“账”,不等老百姓病了痛了来求诊,她就已经“找上门”服务。

有时候,牧民们知道沈富琼要来巡诊、送医送药,早早就出门迎接;老百姓到乡上办事,还顺道会去卫生院找她聊两句。大家都说:“有‘沈门巴’在,我们很安心。”

共写麻邛乡卫生院的未来

如今,麻邛乡卫生院条件大大改善,盖起了楼房,通了水、电、路和网络,也吸引了更多大学毕业生到这里工作。担任院长以来,沈富琼先后引进8名高校毕业生在卫生院扎根。一群人跟着沈富琼上山下村、巡诊治病,在他们身上,沈富琼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也看到了麻邛乡卫生院的未来。

为了完善全乡的医疗管理台账,明确各类疾病治疗的目标人群,沈富琼带着卫生院的医生连续38天不间断地分区域、分重点,通过骑行、徒步等方式深入麻邛乡各个村组、牧民游居地,统计全乡群众健康情况,为214名慢性病人建立健康情况表,并在后期对病患及时跟进治疗。现在,每一名慢性病人家中都有一张“明白卡”,上面注明了患者的个人信息、所患病症、用药情况等信息,方便医生巡诊时了解情况。

在麻邛乡卫生院的一面墙上,有着全乡5个村0到6岁儿童的预防接种档案,这些资料按不同的村名和不同的年龄段分类,贴上每个孩子的照片,详细记录着孩子的接种信息。这份档案和家长手中的预防接种手册配合一起使用,即使名字相同的孩子在同一天同一时间来接种,也不会弄错对象。  

“我行的,我可以的。”这是沈富琼最常说的话,与她一起谱写麻邛乡卫生院未来的年轻人从她身上学到的,不只是行医救人的仁心,更是一份心系群众的温暖关怀。看到沈富琼时刻以病人为先,深受牧民喜欢,20岁的泽仁拉姆很受鼓舞:“沈院长是我的榜样,我也要像她一样留在基层,实现自我价值。”(作者单位/杨沛月  甘孜日报社)(图片由受访者提供)(责编/冯雅可)
编辑:郑照耀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