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信息
2022-01-25 17:38来源:四川党的建设
成都市
“三向发力”
打造本土党课讲师 

近年来,成都市坚持“三向发力”,努力打造一支本土党课讲师队伍。严把师资质量。启动基层“微党校”本土讲师遴选活动,以课选师、以师推课,确保优中选优,选聘市级本土讲师100名、县级各级本土讲师1000名,覆盖政治理论、乡村振兴、社会治理、基层党务等6大领域。实行导师帮带制度,安排经验丰富的市委党校名师“一对一”辅导本土讲师,重点改进党课内容和授课技巧,不断提升本土讲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拓展授课平台。依托“1个市级中心校+N个区域(系统)中心校+基层微党校”三级阵地,构建市级抓总、区域辐射、基层盘活党课网络体系。升级改造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党员家门口“微党校”,打造“蓉城先锋·蜀都约课”线上平台,组织本土讲师开展“微党校巡讲”活动,整合优质师资力量向基层一线输送。举办“回望百年·颂读华章”党史主题党课活动,组织本土讲师充分运用电视栏目和“初心讲坛”多媒体平台讲授党课。注重考核评估。市委组织部每年组织考核评估,重点考核师资的授课情况和满意度评价,对授课次数未达要求、学员评分过低等的讲师进行及时调整。市县每半年分级组织考核评估,线上分析课程研发、授课数量、评分评价等数据,线下收集学员反馈意见,对每名本土师资量化评分,以“考”促进党课讲师队伍质量提升。(中共成都市委组织部)

内江市
挖掘红色资源
优化党课教育活动

近年来,内江市挖掘本地红色资源,建强师资库,着力打造更具吸引力和品牌特色的党课载体及平台,让党课更“接地气”“有鲜味”。编写红色教材。依托红色资源拓展党课资源,推出特色党史党课,编制精品教材。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组织专门力量编辑《中国共产党内江100年大事记》,打造《人民至上·家国情怀》范长江家风、新闻事迹和新闻精神“1+3”专题党课,制作庆祝建党100周年视频党课等。建设红色基地。开展红色遗址资源摸底式普查,市县两级联动挖掘具有历史价值、教育意义的红色遗址,规范提升党建教育基地,新增情景式、沉浸式党课等教育方式。探索构建“学院+基地+支部”党课教育模式,用好用活实践课堂,推进党课教育深度融入发展。培树红专师资。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标准,组建党员教育培训师资库,共有党校优秀教师、基层党组织书记等150人。通过课题研讨、集中备课、以老带新等方式,对入库讲师进行集中培训,全力建设一支让党员满意的党课讲师队伍。讲好红色党课。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市县党委书记、基层党组织书记、专家学者等深入一线讲党课,覆盖党员17.66万名。开展“百名农村家庭能人基层巡讲”活动,组织能人党员走村入户讲党课,把党课活动融入日常。(中共内江市委组织部)

雅安市
办好“五类党课”
激发党员教育新动能

去年以来,雅安市开设固定党课、实景党课、院坝党课、云端党课、法治党课,推动党员教育向一线延伸、资源共享、全员覆盖。“固定党课”集中学。用好县级党校主阵地,推行“普通党员进党校”党课活动,开设“政治课”学理论、“红色课”讲党史、“绿色课”话发展、“感恩课”聚民心、“群众课”办实事,培训各级党员干部。“实景党课”灵活学。沿红军长征经大渡河到夹金山路线,分片区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建设“百公里百万亩乡村振兴产业带”绿色基地,创新开设以实物、实景、实例、实事为载体的“实景党课”,增强党课吸引力、感染力。“院坝党课”就近学。组建“流动党校”,组织党组织书记、优秀共产党员、返乡创业农民工党员等,通过进村入户、送课下乡等方式,把党课送到党员“家门口”。“云端党课”在线学。建立全市党建网络矩阵,推送微视频党课,引导党员加强指尖学习,提升党课教育网络渗透力和影响力。“法治党课”干中学。结合城乡治理和换届工作,把法治教育作为党课重要内容,及时将法律知识手册和有关纪律规定发放至党员手中。举办“红心向党、绿动雅安”示范党课系列活动,推出一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法治党课,开展“网上投票+现场赛课”,吸引50余万人次参加党课互动。(中共雅安市委组织部)

凉山州
分层分类讲党课 
推动党员教育走深走实

去年以来,凉山州结合民族地区党员实际,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先锋典型、党员专家等“七类主讲人”分层分类讲党课,推动讲党课、上党课活动走深走实。党员干部教方法。州委常委班子带动州县党员领导干部到分管部门、所在支部、联系重大项目和联系村党支部讲党课,通过讲授式、互动式教学,引导党员争做先锋;基层党组织书记因地制宜,现场式、情景式讲授;驻村第一书记通过“火塘边的微党课”“板凳微课堂”,动员党员带头创业致富。先锋模范树典型。组织“两优一先”典型在全州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报告会作事迹报告;组织在基层治理、防汛减灾等重点工作中涌现的州县两级先进典型,讲述自身故事,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邀请老党员组建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围绕“凉山红色记忆”回顾革命历史、对照沧桑巨变,引导党员赓续红色血脉、凝聚发展正能量。专家能人传经验。吸纳政治理论、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科技文化等领域党员专家学者,传授相关知识技能,提升党员综合素养、职业能力;抓住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契机,组织返乡农民工党员结合亲身经历讲述创业历程,激励农村党员干事创业。(中共凉山州委组织部)

乐山市
培养“农村家庭能人”助振兴

近日,乐山市启动实施“农村家庭能人”培养计划,围绕“走得正路、挣得到钱、当得好家、待得来人”的“四得”标准,通过集中培养力争2023年全市有劳动力的农村家庭基本实现有1名以上的“农村家庭能人”。在全面摸排农村劳动力情况的基础上,确定培养对象名单、制定培养计划,整合力量落实结对帮带,分市县乡三级建立实训基地,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根据培养对象需求,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培训、家风家训评比、公益志愿服务四项培养行动,促进培养对象能力、素质不断提升。按照培树一批好榜样、扶持一批示范户、培养一批领头雁的“三个一批”激励使用原则,着力将表现优秀且符合条件的“农村家庭能人”发展成党员,把党员储备为村级后备力量,把村级后备力量培养成村“两委”班子成员。(中共乐山市委组织部 何琳)

遂宁市
实施“邻聚党建”工程 
助推遂潼一体化发展

遂宁市聚焦服务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建设,与重庆市潼南区创新实施“邻聚党建”工程,以党建融合促进治理融合、服务融合、发展融合。边界联治,强发展底盘。推动毗邻乡镇结对建立党建联盟、毗邻村建立联村党组织、产业链建立联合党支部,配套乡镇党委轮值主席等制度,共同解决集体经济连片发展等具体问题。统筹两地资源,推动更多便民服务一体提供。推行治安防控“五联”等机制,共同制定村民公约,开展联合执法行动,打破边界限制。干部联派,强发展力量。协助成立遂潼涪江创新产业园区临时党委,配合制定政策机制,双方各派优秀干部进驻开展工作。建立干部顶岗互派制度,共同选派干部到建设一线开展工作,合力破解项目建设各种难题。整合教育资源,联合开发特色课程,采取“混办”模式联合举办培训班。产才联动,强发展后劲。紧盯绿色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联合举办招聘会,签约急需紧缺人才。共建人才协同发展研究中心、与重庆大学共建锂电产业研究院,柔性引进专家学者。启动“双引双培”服务基层项目,推动“土专家”“田秀才”进村、进社、进基地。大力推进边界地区集体经济整体规划、连片发展,共享区域特色农产品牌,建成初加工基地、蔬菜示范基地。建立医疗专科等人才联盟,互派学科“带头人”开展课题研究、技术攻关,联合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等,提升两地人才发展协同度、共享度。(中共遂宁市委组织部 袁坤 谌珮)

峨眉山市
优化干部考核机制 
推动工作提质增效

近年来,峨眉山市积极探索干部考核新模式,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考在日常,推动考核结果更精准。积极探索干部平时考核新方式,单位内部在平时考核时推行“月度+季度”计分制,以岗位职责和工作任务为基础,根据工作质效等进行考核打分,考核得分情况作为年度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在全市范围探索开展年轻干部专题考核,促进年轻干部持续保持压力、动力和活力。考在一线,推动考核导向更鲜明。常态化开展中心工作一线跟踪督查考核,通过参与一线攻坚等方式,深入一线看表现、看能力、看担当,通过组织开展景区违建整治等中心工作专项考核,深入了解群众口碑、干部评价、工作认可度,考准干部一线成色。常态化开展基层一线联系走访,通过实地走访等方式,深入基层听评价、看实绩、访群众,年度考核评优重点向基层一线、项目前沿倾斜。考在赛场,推动考核转化更有效。紧紧围绕市委“1238”总体思路设计绩效评价“考卷”,实施考核指标清单化管理,以“共性指标+个性指标+加减分”方式赛业绩、赛行动、赛口碑,让考核具体化、可衡量。强化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和领导干部、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增强考核结果运用,提拔重用优秀干部。(中共峨眉山市委组织部 傅雨凌)

攀枝花市西区
“三融”模式
强化非公企业党员管理教育

近年来,攀枝花市西区坚持将党员管理教育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以增强党性、做好表率、为民服务为重点,探索提出“三融”工作模式,推动党员在生产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融入“红色基因”,把准思想“方向盘”。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利用每月安全生产会等形式,深入开展主题党日活动;以“微党课”代替专题学习,通过微信公众号等载体鼓励职工开展“线上”自学;组织党员到党性教育基地开展“线下”体验,从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中汲取精神力量和智慧养分。融入“红色力量”,当好行动“排头兵”。利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契机,在非公企业广泛开展“党员示范车间”等创建活动,设立党员先锋示范岗、明确“党员责任区”。创新实施“三向培养”行动,建立党员(包括积极分子)人才库,把党员培养为技术骨干、把技术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技术骨干培养成中层干部。融入“红色引擎”,建强干事“主心骨”。坚持把党员教育管理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和党员本职工作中,以职工中的党员为主要力量,打造精品车间、标准化生产线等特色品牌。全面推广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促进地企共建。广泛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等实践活动,引导400余名企业党员参与常态化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创建等社会治理工作以及各类志愿服务。(中共攀枝花市西区区委组织部 鲁青松)

眉山市东坡区
“三大举措”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做深做实“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眉山市东坡区立足地区实际,突出抓好乡村振兴人才“管、育、聚”工作,为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完善政策体系,统一谋划“管”人才。以《眉山市东坡区乡村人才振兴5年行动实施方案》为统揽,出台《2021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等多项人才政策,从人才招引、重点培养、激励保障等方面统筹实施一批乡村人才振兴项目,构建了“1+N”乡村人才振兴政策体系。健全培育机制,突出实用“育”人才。建立“乡土实用人才库”,配套专项经费实施“东坡田园明星”培育计划,2021年遴选30名培育对象,其中经营型8名,生产型16名,技能服务型6名,通过“示范培育+导师帮带+田园比武”方式,精准化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育工作。广开引才渠道,立足实际“聚”人才。采取“外聘专家+本地人才”等方式建立“乡村振兴研究智库”,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进行研究,为东坡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构建积极开放的人才引进机制,为农业园区、涉农部门、涉农企业、13个镇引进农业类高层次人才16名,不断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中共眉山市东坡区委组织部)

平武县
探索“三线三化”机制 
推动村务监督规范高效

近年来,平武县通过构建制度建设、能力提升、考核保障“三线”机制,全力推动村务监督管理精准化、专业化、规范化。划好制度建设“主线”,推动监督精准化。结合村(社区)“两委”换届,实行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村纪检组织负责人、监察工作信息员“三员合一”,提高村务监督话语权。规范4个监督环节、明确5项监督权限、制定6项工作机制、厘清7项监督内容,全面构建监督体系。实行乡镇纪委书记及委员分片联系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提高村务监督业务能力。把握能力提升“准线”,促进监督专业化。围绕基层组织建设、纪检监察、村级事务管理等方面,制定《阳光村务培训手册》;实行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月培训、季研讨”;建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向乡镇纪委报告工作和问题线索制度;监督做好基础设施、产业、涉农资金项目等事项的公示公告。完善考核保障“基线”,实现管理规范化。探索村务监委会主任提级管理,年度考核采取村民代表信任度测评和乡镇纪委履职量化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把村务监督工作纳入乡镇党风廉政建设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并与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评优评先挂钩。制定村务监督委员会薪酬制度,推动监委会成员进入村集体经济监事会,将村务监督工作列入示范村党组织评定的重要标准。(中共平武县委组织部 王泓瑾 严丹彤)

荣县
“三大工程”深入推进党校分类改革

近年来,荣县聚焦省委明确的改革目标和“转段”要求,着力实施强基、增能、扩容“三大工程”,深入推进县级党校分类改革。实施“强基工程”,优化办校格局。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建成功能完备新校区。坚持点位称谓、教学方案、讲解师资、课型设计、线路打造、设施标准“六统一”,明确组织部、党校、镇街、基地建管用“四方责任”,依托革命旧址、特色产业优势,建成30个现场教学点位。实施“增能工程”,提升治校水平。构建“专职+兼职”“五类”师资队伍;建立每年1次集中轮训、每月1堂“名师讲坛”、每周1天乡镇锻炼“三个一”工作机制;创新“积分制”管理,将考核积分与教师评优评先等挂钩;构建课程开发“领题调研、专题研讨、课程试讲、专家评审”闭环,打造本土特色教材。实施“扩容工程”,开拓强校路径。深挖“校长之乡”资源,挂牌成立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干部教育培训中心,开工建设清华大学荣县乡村振兴工作站,与清华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课题共研、教材共编、论坛共办,系统提升党校教学科研水平。建立川渝“红色教育联盟”,常态长效推进干部培训、决策咨询、理论研究、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合作。(中共荣县县委组织部 吴文根 徐雪梅)

西充县
“三员”抓党建 “两新”焕新颜

近年来,西充县通过“管理员”抓建设、“特派员”抓指导、“护航员”抓服务,不断提升“两新”组织党组织活力。“管理员”抓建设,强化“两新”组织保障。坚持“一把手抓、抓一把手”,“两新”党工委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深入开展“全覆盖摸底排查”行动,动态跟踪管理非公企业和在岗职工。积极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有效推动“两新”组织转方式、调结构。“特派员”抓指导,实现“两新”组织健康发展。选派政治业务素质好、党务工作熟悉、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干部担任“两新”党建工作指导员,强化党员职工的教育引导。加大在管理层和出资人中发展党员的力度。开展“两新”组织孵化组建党组织攻坚行动,将党建工作融入“两新”组织发展。“护航员”抓服务,彰显“两新”组织社会价值。公开招录党务工作者,积极推动“两新”党组织班子成员与管理层交叉任职,有效地把党组织延伸到非公企业业务部门。组织开展“我为企业献一策”等活动,引导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引导“两新”党组织创立“党员责任区”、设立“党员先锋岗”。(中共西充县委组织部 向滔)

渠县
大力推进“共享空间”项目建设 

近年来,渠县大力开展“共享空间”项目建设,让资源充分利用、服务对标需求,助推建成集文娱休闲、医教养、社区养老、财富经济于一体的“共享综合体”。建强阵地,推动资源“大融合”。充分利用小区物业用房等,有效解决“空间共享”的资源瓶颈。采取“123”模式,突出红色元素主基调,以“物品共享、信息服务共享”两条主线,分级分类在社区建设以提供综合共享服务为主的共享空间,全方位推进资源共享。优化服务,打造基层“大家庭”。个性设置共享书屋等共享角落,打造儿童助托等活动空间,规划共享活动室等功能区域。推广“共享奶奶”模式,打造老年活动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满足养老多样化、医养便捷化需求;建立“儿童之家”,解决双职工家庭孩子放学后“看管难”的问题;开设“国学堂”等,广泛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打造邻里和谐“睦邻点”、社情民意“汇集站”和便民生活的“第三空间”。完善机制,构建共享“大格局”。围绕群众需求和治理需要,健全完善需求清单,以渠江街道西溪社区等居民小区为试点,强化示范引领,全面推动“共享空间”创建改革。建立“共享+积分”、信用红黑榜制度,探索推行“共享+公益”模式,聚合辖区医疗、“两新”组织等力量,开展“健康义诊惠万家”健康行动等,推动形成长效动力机制。(中共渠县县委组织部 徐静)

九寨沟县
坚持三个导向 增强群众“三感”

去年以来,九寨沟县坚持“民安为先”原则,加快完善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深入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和涉稳隐患,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坚持目标导向,建章立制务求实效。加快推进县、乡两级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协调中心规范化建设,力求矛盾纠纷化解在一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形成矛盾纠纷“四查三制三调五不”动态联管机制,根据两项改革及时调整乡(镇)调委会12个、村(社区)调解组织110个。坚持问题导向,履职尽责排忧解难。突出涉边界、涉民生、涉众型纠纷隐患,聚焦工作重点,整合各级行政执法力量和资源,集中开展排查化解,做到稳控疏导、多措并举、联动联调,确保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7%以上。以护旗行动为抓手,强抓社会管控,开展集中整治,全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治安氛围。坚持关爱导向,攻心化人激浊扬清。聚焦长期上访人员,以深化“两联一进”群众工作全覆盖为主线,零距离接触、面对面服务,整合各种力量,逐一落实关爱稳控责任和措施,确保掌控在手,严防脱管失控,坚决防止发生个人极端事件。(中共九寨沟县委组织部 王婷 李琪)

绵竹市
夯实基本盘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去年以来,绵竹市结合本地实际,以夯实尊才重才基本盘的方式,围绕做实基础保障、做优龙头产业、链接优势资源等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做实尊才基本保障,立起重才“风向标”。落实兑现各项人才激励政策,从民生实事着手,营造尊才重才的良好氛围。通过搭建医联体、校联体的方式提升绵竹医疗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落实专项人才保障待遇。着力加强对本地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鼓励,向获评德阳市知名教师、德阳特级教师的34名教育人才发放绩效奖励。制定《绵竹市人才公寓管理办法》,对市本级人才公寓进行提档升级,并为引进的人才提供安居保障,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配套提供人才公寓。聚焦特色龙头产业,唱响创新“主打歌”。精准分析绵竹发展优势产业,聚焦白酒行业的品牌效应,厚植创新创业沃土。由组织部门牵头,组织行业主管部门实地走访全市白酒企业,针对企业在引才聚才、平台建设、营销管理方面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研判,研究制定《绵竹市打造白酒产业人才聚集高地若干政策措施》,为企业引进培育一批白酒类专业技术、科研、经营管理等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奠定基础。链接资源融合联动,培育人才“生力军”。与“两新”组织联动,出台《党建引领服务民营企业健康发展6条措施》,优化整合“红色信贷—人才贷”以及企业人才引进等措施,设立实用性人才引进专项奖补资金,建立本土院校、知名高校、科研院所、民营企业“四方”合作机制,帮助民营企业精准引才育才。加大周边区县合作力度,与绵阳市安州区、成都彭州市分别签订《绵阳市安州区与德阳市绵竹市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合作协议》《彭州市与绵竹市跨区域人力资源战略合作协议》,与周边地区在人力资源、信息互通、平台共建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中共绵竹市委组织部 刘莉 张致裕)
编辑:易贝羽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