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浩浩春风起 猎猎战旗红
2021-06-24 11:06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乘改革东风,抓开放机遇,战旗村坚持走集体经济发展之路,波澜壮阔的乡村改革画卷犹如一面旗帜高高飘扬。

文/《四川党的建设》杂志记者 范吴瑕

初夏,在成都西郊的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紫色的薰衣草在田园里竞相绽放,花束高高低低随风舞动,青砖白瓦的川派民居掩映在花丛中,一派静谧安恬。这个位于横山之下、柏条河畔的传统农业小村庄已经成长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清澈的河水缓缓流过,满眼的绿色令人陶醉,村民们在这里安居乐业,游客纷至沓来、流连忘返。

打开战旗村发展大门的密钥是“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40余年间,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而跨越的力量来自改革。在土地上“做文章”,通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动村庄发展、人民致富,让每一寸土地都释放出发展的活力,这是战旗村历届领导班子达成的共识。

抓机遇、用政策,乘着改革开放浩浩春风的战旗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抓住土地这一农村最大的资源和资产,整合土地作价入股,改革步履铿锵有力,为四川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了头、起好了步。

从“0元”到“7200万元”的跨越

年近70岁的老支书李世立是土生土长的战旗人,是战旗村改革创新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他说,战旗村的改革要从建立第一家村级集体企业——先锋第一机砖厂说起。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当这股春风吹遍全国,骨子里不服输的战旗人迈开了脱贫致富的第一步。

战旗村打造的别具一格的火车头景观 图/廉钢

“先锋第一机砖厂可以说是战旗村集体经济最早的萌芽。”在李世立看来,机砖厂的建成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候,投产后,集体经济效益越来越好。但那只是开始,有了办机砖厂的经验,村上又先后建起先锋酿造厂、会富豆瓣厂、郫县复合肥厂、先锋面粉厂等12家村级集体企业。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是战旗村集体经济红火发展的近20年,村级集体资产迎来了高速积累的阶段,村民们的日子也一天天好了起来。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乡镇企业发展速度明显回落,一些落后、不适应市场发展的企业被时代浪潮所淘汰。

只有改革,才能有出路,一场以所有制调整和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新一轮改革迅速展开。1994年,战旗村被列为郫县(现郫都区)村集体企业股份制改革试点村,村集体经济走上了股份合作制道路。然而,因为改革经验不足、产权不明晰,改制后的村集体企业出现“集体资产流失”的现象。

“农村改革不能把集体资产改没了。”2002年,李世立和村“两委”班子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由村集体收回个人股权,包括先锋第一机砖厂、郫县复合肥厂在内的5家企业由股份合作制企业变为村集体独资企业。

这次转变,战旗村回收资金420万元,成为战旗村起步发展的关键。“资产集体所有后,村上就采取租赁的形式,通过竞价承包经营获得村集体收入。”李世立回忆,通过将厂房等固定资产租赁给四川郫县先锋生态园调味品有限公司等市场经营主体使用,仅租赁收入,村集体每年就增收20余万元,而这些收入又通过多种开发、对外招商等方式反哺村上发展。

“滚雪球”的发展模式让战旗村的村级集体资产越滚越大,到2020年,战旗村村级集体资产已达7200余万元、集体经济收入580余万元。

土地集中,村里有了发展“底气”

“土地归集体所有”的改革原则稳稳地保住了集体经济的“家底”,为战旗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如何搅动村级集体经济这潭活水,实现村庄发展、群众增收呢?2003年,李世立和当时还是村主任的高德敏一起,带着村干部到华西村等地学习,这一次,大家感触良多,“土地集中竟能给农村带来如此大的变化”。

看着别人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不服输的战旗人立即行动,就从“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破题。“首先在村上的两个生产队试点,每家每户退三分地,交给村上统一经营,取得的收益集体留一部分,剩余再分配给各家各户。”李世立说,这是战旗村第一次土地集中,村民不仅有土地收入,还有外出务工收入。
这次尝试让战旗村看到了土地背后的价值。2006年,利用全村的农用地,战旗村成立了农业股份合作社,农民以土地承包权入股,集中了全村95%以上的土地,用以草莓、蓝莓等水果和苗木花卉种植的规模化经营。李世立说,为了打消村民们对土地集中的顾虑,在收益上采取了“入股保底+二次分红”的方式,保证了村民的收入。

“战旗第五季·妈妈农庄”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供图/战旗村

数次的统筹土地资源,让战旗村逐步形成土地规模化,发展底气越来越足。

机遇出现在2007年,成都被确定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战旗村抓住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示范点和“土地增减挂钩”试点机遇,通过拆院并院的方式,整理置换出土地440.8亩,其中208亩用于村民新居建设。2009年,看着一幢幢气派的川西风格小楼房落成,搬进新居的村民金小伟兴奋地说:“阳台、花园应有尽有,没想到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土地集中给战旗村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变。可集中后,人往哪里去,地由谁来种?村“两委”早有思考。

“整理出来的土地除了用于村民集中新居建设,还引进了榕珍菌业有限公司,建成了占地300亩的珍稀食用菌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基地。”战旗村党委书记高德敏说,“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村民们有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也让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创新经营让这里每一寸土地的价值都得到大幅提升。”

土地入市,收获改革“红利”

土地规模化经营仅仅是战旗村下的“第一步棋”。2010年,接过老书记李世立手中的“接力棒”,高德敏将改革创新走得更深。这一年,战旗村有了最大的一个旅游项目“战旗第五季·妈妈农庄”。

“利用土地整治过程中预留的23.8亩集体建设用地,以战旗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名义,每亩50万元作价入股,与其他公司合作开发了‘战旗第五季·妈妈农庄’。”对当时的操作方式,高德敏至今记忆犹新。

初夏时节,走在“战旗第五季·妈妈农庄”内,成片的薰衣草、马鞭草竞相绽放,让人沉醉在紫色的花海当中,战旗村的乡村旅游从这里“生根发芽”。高德敏说,“妈妈农庄”给战旗村带来了大量人气,也促使乡村的提档升级,“一三联动、以旅助农”的发展思路浮出水面。

关闭高污染企业、土地确权,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2011年,战旗村率先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成全村的农用地、宅基地的权属调整以及确权颁证,并成立战旗资产管理公司。”战旗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杨勇认为,土地确权实现了“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转变,为战旗村敲响全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创造了先决条件,是改革的关键所在。

沿着村口“战旗村”的牌坊往村里走,便来到“第五季·香境”旅游特色商业街区,不少游客在这里驻足,这块13.45亩的土地便是“土地入市”带来的乡村旅游综合体项目。

高德敏说,2015年是战旗村改革的转折点。抓住郫都区被确定为全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的机遇,村上将原有的村办复合肥厂、预制场和村委会老办公楼共计13.45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拍卖,村集体因此获益706万元,村级集体资产突破2000万元。

闲置多年的土地被盘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得风生水起,战旗村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3000余元增长到2020年的3.1万余元。

“要让更多的土地红利留在老百姓手中。”这是战旗村村“两委”一直坚信的事,村级集体经济不能就农业发展农业,只有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才有出路。以土地入市改革为机遇,战旗村利用村集体资金打造了由村集体自主修建、自主经营的农旅结合项目“乡村十八坊”。坊内,具有浓郁川西特色的酱油坊、豆瓣坊、布鞋坊一一排列开来,是战旗村创新土地经营的又一探索。

战旗飘飘,改革再添新动力

发展进行时,改革无止境。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踏上了这片充满改革因子的热土,并嘱托战旗村要在乡村振兴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嘱托是前行的力量,更是鼓舞战旗村不断深化改革的动力。

迈开步子、趟出路子,来战旗村学习、取经的人络绎不绝,村“两委”班子萌生了建立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的想法。2018年,成都市郫都区作出了筹建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的决定,2019年,由村集体和市场主体共同组建的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正式揭牌,战旗村开启了新一轮蜕变。

在川派民居旁,几年前因环保关停的村级集体企业润源铸造厂,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从上向下俯瞰,金色的镂空房顶与灰砖教学楼融为一体,工业感、设计感尽显其中。

高德敏也是这所学院的讲师之一,他说:“目前学院已培训4万多人次,‘研学+旅游’将是战旗村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现代农业、乡村旅游、教育培训三大特色产业相互促进,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如今,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战旗村,环境不断改善,业态不断丰富。在战旗广场对面,昔日村民闲置的后房、偏房,被村集体打造成了人气火爆的商业街“壹里老街”,让“废弃资源变为资产”。看着大变样的房屋,村民易克学计划着在这里开家小店,做点小生意。

让闲置的资源“活”起来,战旗村的改革创新从实践中走来。紧邻“壹里老街”旁的是即将破土动工的“战旗天府酒店”,这是战旗村探索农村改革的最新尝试。“这家酒店是战旗村采取集体建设用地‘作价入股’方式,用6.5亩集体建设用地与社会资本合资建设。”高德敏说,战旗天府酒店预计明年建成完工。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战旗村抓住“绿色战旗·幸福安唐”乡村振兴博览园建设机遇,实现同周边火花村、横山村等五村连片发展,“村庄变景区,景区变园区”的蓝图正在战旗村一步步实现,曾经战旗人憧憬的“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梦想已成触手可得的幸福。

回望来时路,改革再出发。今年,战旗村的改革奋进史被创作成电影《战旗飘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战旗村的未来无限可期。

记者手记三访战旗村,每一次,都感触颇深。改革开放的40多年,也是战旗村创新发展的40多年,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战旗村改革的基石,人民是战旗村改革的动力,“不畏艰难、勇敢向前”的战旗人齐心协力、大胆创新,不浪费每一寸土地,不断挖掘当地特色资源,走出了一条村集体带领村民致富增收的“战旗之路”。

今天的战旗村,不仅入选首批20个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还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景区,“战旗飘飘,名副其实”,“农商文旅体”一体发展的模式让战旗村变成了令城里人也羡慕的“网红村”,乡村田园生活更加有趣多彩。
编辑:黄敏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