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干部论坛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纪念《国际歌》诞生150周年
2021-06-12 06:18来源:四川党建网
文/文金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
要为真理而斗争!
……”

1871年,法国革命家、法国工人诗人、巴黎公社主要领导人欧仁·鲍狄埃为着革命斗争的需要,站在工人阶级的立场,创作了这首激情澎湃的壮丽诗篇。1888年,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以庄严雄浑的音乐风格谱曲,成为唱响全球的《国际歌》。

《国际歌》字字铿锵、句句千钧,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留下恢宏豪迈的乐章。它是革命的宣言、战斗的号角,闪耀着真理光芒,满载着崇高理想,彰显着战斗力量,成为共产党人的信仰之歌、生命之歌、奋斗之歌。从中共三大起,《国际歌》就是中国共产党每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奏唱歌曲。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国际歌》诞生150周年。在此重要时间节点,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追溯《国际歌》的产生和传播,重温《国际歌》的思想和精神,它那雄壮的旋律激荡于心,随之升腾起一股豪情、一股斗志、一股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巴黎公社运动催生的精神之歌

《国际歌》是如何诞生的?

1871年3月18日,法国工人在巴黎发动反对资产阶级的武装起义,并于3月28日通过选举,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随即,资产阶级军队与普鲁士相互勾结,巴黎公社运动遭到反动阶级的疯狂围剿,鲜血染红了塞纳河。一批批公社社员在枪林弹雨中壮烈牺牲,公社委员欧仁·鲍狄埃在众人的掩护下幸免于难。

巴黎公社失败了,但巴黎公社的精神永存。欧仁·鲍狄埃不得不暂时放下武器,转入地下斗争。公社的悲壮引起他的深深思索,也激发起他更加坚强的大无畏斗志。本来就是著名工人诗人的他,百感交集、夜不能寐,一部恢弘的诗篇迅速在他心中酝酿、萌发着。在白色恐怖下的巴黎郊外,他勇敢地拿起另一件锐利武器投入战斗,怀着一腔怒火奋笔疾书,于1871年6月写下了气壮山河、悲壮雄伟的光辉诗篇《英特纳雄耐尔》。欧仁·鲍狄埃随后离开巴黎,流亡海外,直到1880年才重回巴黎,1887年11月6日去世。

1888年夏,法国社会主义工人党为了纪念欧仁·鲍狄埃,在里尔组织了工人之声合唱团。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从欧仁·鲍狄埃的诗集中选择了《英特纳雄耐尔》来谱曲,诗句中蕴含的革命热情,让狄盖特热血沸腾。他对曲子反复修改,并听取了工人们的意见,满怀激情谱成气吞山河的无产阶级战歌,后来汉语翻译为《国际歌》。

《国际歌》诞生于澎湃的巴黎公社运动,它在黑暗之中驱散了工人们的恐惧,赋予了劳苦大众奋起反抗压迫的勇气,照亮了共产党人解放全人类的征途。从此以后,《国际歌》迅速响彻寰宇,激励着全世界无产阶级战士用鲜血和生命树立起一座座丰碑。列宁曾这样评价《国际歌》:“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

歌曲形式的共产党宣言

《国际歌》是对马克思主义革命原理和巴黎公社历史经验加以艺术概括之后的惊世之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它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昂扬的奋斗精神,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基本原理之精髓,激励着被压迫无产者英勇战斗,依靠自己双手创造美好未来。

“要为真理而斗争”。真理作为哲学命题,是指认识主体对客观对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人们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检验真理、证实真理、发展真理。真理总是同错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真理作为政治命题,是指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而树立起人类解放的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意义,就在于为人类追求发展进步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指导人们去追求真理、投身实践。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真理,发现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光辉道路。无产阶级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才能形成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这一节歌词意旨鲜明、响亮高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感召力。为真理而斗争,就是为主义而斗争、为理想而斗争。《国际歌》站在“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的被压迫、被剥削者立场,发出了这一震天呐喊,闪耀着理想烛照人心的光芒,为世界无产阶级指出了把“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要做天下的主人”新道路。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这个问题的本质是谁创造了历史?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创造历史呢?是那些“救世主”“神仙皇帝”创造历史,还是最广大的劳动群众创造历史?这是区别历史唯物论与历史唯心论的主要标志。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创造和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历史上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质上是人民群众奋起摧毁旧的社会制度的斗争。《国际歌》唱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历史强音,唤醒劳苦大众“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砸烂旧社会的枷锁,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突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国际歌》的一个鲜明特点。历史是人的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命题在《国际歌》中被充分地体现出来,有利于激发劳动群众创造人类历史的自觉力量。

“团结起来到明天”。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无产阶级政党第一部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中,向国际无产阶级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政治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之所以要联合起来,是由于他们面对的资产阶级是国际性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各国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越来越成为一种国际势力,不但剥削本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而且剥削别国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剥削、压迫和镇压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上,各国资产阶级是一致的。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遭到国际资产阶级的联合镇压。各国无产阶级联合行动、相互支持,是其获得解放的首要条件之一。《国际歌》唱出“团结起来到明天”,是欧仁·鲍狄埃在深刻总结巴黎公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创造性运用。

“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英特纳雄耐尔,是法语internationale的音译,本意为国际或国际主义,在《国际歌》中指国际共产主义的理想。1923年6月,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在《新青年》上发表,歌中本该译作“国际”的internationale,瞿秋白却写成“英特纳雄耐尔”。对此,他还特别作了说明,“如此翻译,歌时则声调相通,真是异语同声、世界大同的兆象”。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唱出“英特纳雄耐尔”的时候,中国劳苦大众却能和全世界的无产者们万口同声、遥远共鸣。其后数十年,《国际歌》有过许多不同的译本,但瞿秋白留下的“英特纳雄耐尔”始终没有变。“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是一个划时代的呐喊,是沉睡的人类社会夜幕中的一道耀眼的闪电,呼唤着赴汤蹈火、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人类解放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经过曲折的道路,将达到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那是一种“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它的最终实现决不是一朝一夕的,然而共产主义也决不是什么虚无缥缈、可望不可即的东西。我们现在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共产主义的必经之途。《国际歌》向饥寒交迫的奴隶、全世界受苦的人吹响为真理而斗争、做天下的主人、靠自己创造人类的幸福、团结起来到明天的奋进号角,宣示“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今天,我们正在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我们既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又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社会主义就一定不会辜负我们,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能实现!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1930年7月,率领部队辗转进军的毛泽东,写下了《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的著名词作,词中提到了《国际歌》——“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国际歌》是在悲壮的巴黎公社运动中产生的,工农红军两次攻打长沙也体现了悲壮的一面。这引起了毛泽东创作该词。高唱一曲悲壮的国际战歌,激荡起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这是词人所要表达的革命豪情,强化了《国际歌》的激励作用。

《国际歌》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密不可分的。中国人最先唱响《国际歌》的是1918年中国留法勤工俭学会的青年学生。早在20世纪初,国内一些刊物上就出现了《国际歌》,只不过没有署名。1920年10月,最早署名的中文版本是郑振铎与耿济之翻译的,但没有附曲。1923年6月,瞿秋白最早译配并唱响《国际歌》。1924年,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同学用中文唱响《国际歌》。不久,诗人萧三与陈乔年合译的《国际歌》被从莫斯科带回国内,首先在《工人读本》和《工人之路》上刊登,很快便在神州大地传开。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也传唱《国际歌》。1931年,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时,《国际歌》被定为国歌。毛岸英也对《国际歌》歌词中文翻译提出过修改意见。他唱过《国际歌》的中文、法文和俄文版,发现中文版有两处译得不准确,提出“起来,全世界的罪人”不如改为“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不要说我们一钱不值”不如改为“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1962年4月28日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对《国际歌》重新订正,根据萧三1939年的译文进行推敲修改,并采纳了当年毛岸英的修改建议,经集体审定后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产生了传唱至今的《国际歌》中文版通行本。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国际歌》满载的共产党人理想信念、彰显的为真理而斗争的精神、指明的人类进步解放的光辉道路,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投身人类最伟大的事业。无数革命先烈就是唱着坚定豪迈的《国际歌》面对敌人的屠刀、前赴后继、英勇牺牲的。幸存的共产党人正是唱着《国际歌》,擦干了身上的鲜血、掩埋了同伴的尸首,拿起武器投入新的战斗的。与《共产党宣言》一样,《国际歌》犹如黑夜的火炬、航行的灯塔,照耀着奋斗的路途,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凝聚着战斗的力量。直到今天,每当《国际歌》再度响起,激昂的旋律、豪壮的词句总是让人心潮澎湃,感染激励着我们坚守永恒不变的初心使命。
编辑:陈艾婧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