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四川印记(六)
2021-05-24 11:24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史研

从弱小分散到集中发展
四川手工业历史悠久,广大手工业劳动者利用地方资源,生产制作的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业产品是四川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手工业经营分散、封闭,设备简陋,技术落后,不利于手工业的发展壮大。四川地区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最早可以追溯到1951年。当时,成都、重庆、泸州等城市在铁、竹、木等行业试办了170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后,省委根据中央“重点示范,摸索前进”的方针,统一部署,在成都、重庆、乐山、泸州等重点城市组织了224个示范性的生产合作社。1955年2月,省供销合作社召开了全省第一次手工业工作会议,提出对手工业合作社组织应贯彻“发展与巩固并重”的方针,一面发展、一面巩固,发展一批、巩固一批。
随着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推进,整个国民经济计划性日益加强,手工业合作化步伐也由此加快。到1956年底,全省手工业合作组织已达到1.2万个,有职工40万人,95%以上的城镇手工业者参加了按行业组织起来的合作组织。四川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手工业走上了从个体分散到集体合作发展的道路,进一步发挥了手工业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从资本家到公职人员的变革
四川解放后,各地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初步建立了国营企业,但私营经济的比重仍然很大。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贯彻和粮棉油的统购统销的实施,原料与市场成为制约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巨大因素,由此也推动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步伐。1955年下半年,农业合作化运动猛烈发展,给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带来巨大影响。1956年1月10日,北京市全部实现公私合营的消息在四川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几天之后,重庆、成都、自贡三市市委批准全市私营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随后,全省很快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公私合营使企业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资本家开始成为公私合营企业或国营企业的公职人员,政府对资本家和资方代理人以及从业人员逐步作了安排。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四川基本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四川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四川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一步越千年”
1955年,汉族地区农业合作化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给包括部分进步上层人士在内的各少数民族人民以极大震动,使他们产生了进一步改变本民族状况的强烈愿望。1955年9月,四川省委和西康省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四川省藏族农业地区实行民主改革的初步方案》《关于四川省彝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的初步方案》颁布,决定从1955年冬起,按照协商、和缓的方针,通过民主改革试点,逐步地、和平地消灭奴隶制(彝族地区)、农奴制(藏族地区),废除土司制度,发展农业生产。民主改革开始时,少数民族上层人士中一些坚持反动立场的人与西藏少数上层反动分子、台湾国民党派遣的匪特联合起来发动了武装叛乱。在党中央正确方针指导下,藏族、彝族地区本着边平叛、边改革、边建合作社的原则,到1958年底四川少数民族地区胜利完成了民主改革,实现了从奴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步越千年”的重大变革。
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摧毁了延续千年的奴隶制度和封建农奴制度,藏族、彝族地区百万奴隶和农奴获得解放,基本生产资料回到了劳动人民手里,藏、彝人民从此成为社会的主人。

经济建设的良好开端
从1953年开始,全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从而开始了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根据党中央的要求,四川省从1953年8月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一五”计划期间,四川扩建、新建了一批骨干工业企业。工业建设方面,最具特色的是从1954年开始的以成都为中心的电子工业建设。在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中,电子工业全国仅有9项,在成都就安排了4项。在建设成都电子工业基地的过程中,刘少奇、朱德、陈毅、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到成都视察工程进展情况。到“一五”计划完成之时,成都电子工业基地已经初具规模,一个新型的电子工业城在成都东郊崛起。稳步发展农业生产以支援国家重点建设,是四川“一五”计划期间的重要任务。1957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较1952年增加2230万亩。同时,文化卫生事业、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等各个方面也得到很大发展。在继三年恢复取得重大成就基础上,四川又取得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建设重大成就,这也是四川有计划地开展经济建设的良好开端。

大四川基本格局的形成
1956年7月14日至26日,中共四川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省委副书记阎秀峰代表省委作了《关于一年来主要工作概况和当前主要任务的报告》,回顾了全川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建设工作,整个社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等基本情况。会议选举了朱德等53人作为出席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选举产生了中共四川省第一届委员会。27日,一届省委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李井泉等15人为省委常委,选举产生了由7人组成的书记处,李井泉当选为书记处第一书记。
1954年8月1日至10日,四川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成都召开,由各市、县选出的678名省人大代表参加了会议,李井泉当选为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席。1955年1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委员会成立,李井泉当选为省政协主席。
四川省第一次党代表大会的召开及第一届省委的建立,省人代会、省政协第一次会议的召开,开启了大四川的基本格局,极大地鼓舞了四川各族人民建设新四川的积极性,四川党的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蓉城聚首
从1957年底开始,党中央连续召开会议,讨论如何加快社会主义建设速度的问题,1958年3月在成都召开的中央有关部门负责人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参加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成都会议”),就是其中的一次重要会议。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第一次聚集成都。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四川各地进行了考察调研。毛泽东对四川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考察了农村、工厂、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观了成都武侯祠及杜甫草堂。周恩来实地考察治理长江问题后再到成都参加会议,在乘船逆江而上时,他主持讨论了中央关于“如何积极准备兴建三峡枢纽”的问题,对三峡工程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论证。刘少奇、邓小平来川后分别考察了郫县国营拖拉机站和内江隆昌天然气矿,并对四川的农业、工业生产进行了调研和指导。
1958年3月9日至26 日,成都会议在金牛宾馆召开。会议确定把“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口号作为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成都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急于求成,给经济建设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

“八字方针”见成效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国民经济的严重混乱。1960年11月,党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要求全党用最大的努力来坚决纠正“共产风”。根据党中央的要求,四川各级党委迅速开展了农村调查并取得了成效。党中央向各中央局和各省、市、自治区党委批转了四川省委关于克服平均主义的文件,充分肯定了省委开展农村调查总结出的一些经验。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提出了对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1962年,“七千人大会”召开后,省委按照党中央要求,组织干部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涉及粮食、公共食堂、经济管理制度等问题,在总结“大跃进”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将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四川省54.7万个生产队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经济管理体制基本形成。
到1963年,四川经济逐步走上了良性循环的轨道。到1964年底,四川经济全面回升,当年农业获得大丰收。1965年元旦,《四川日报》发表社论,宣布四川省已“基本上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工农业生产已经全面高涨,整个经济形势已经全面好转,并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好觉”
三线建设是1964年至1978年在中国中西部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以建立战略后方基地为目标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建设。四川因在历史条件、地理环境、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成为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四川三线建设的重点项目被概括为“两基一线”,分别指的是常规兵器工业基地、攀枝花钢铁基地和成昆铁路。其中,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最有代表性。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和重视四川的三线建设,毛主席说:“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好觉。”1965年,四川省三线建设支援委员会和地、市、县支援重点建设领导小组相继成立,负责后勤支援工作,为三线建设单位提供劳动力和物资保障。
攀枝花以其储量丰富、配套完整的矿产资源优势和地形险要的地理优势,被确定为三线建设最理想的钢铁工业基地,也是三线建设第一阶段投入最多的一个重点建设项目。1964年10月底至11月初,攀钢弄弄坪选址方案得到了最后确定。1965年2月成立的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实行政企合一,使攀枝花建设有了权力高度集中统一的指挥系统。同年,冶金部还成立了工地指挥部,具体指挥工业区建设。1970年6月29日,攀钢炼出第一炉铁水;1975年9月,一期工程基本建成。

常规兵器工业基地建设             
三线建设中,四川常规兵器工业基地总计投资15.23亿元,建设项目包括原有的七大老兵工厂的改建扩建和一批机械厂、研究所的新建以及与之配套的液晶、化工、机械等方面重要项目的建设,主要生产各种枪支、高射武器、迫击炮、大口径炮、坦克车辆及其配套的光学仪器、弹药和炸药等轻重型武器装备,新建14个机械厂和2个研究所。
1965年,常规兵器配套设施建设指挥部成立,对重大项目实行指挥部体制,由建设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物资供应部门、当地党委联合组成项目指挥部,实行党的一元化领导。在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采取“搬”“分”“包”的办法,加快基地建设速度。从1964年至1978年,先后新建、迁建了兵器、船舶、航天、电子、核工业等30多个军事工业企业、科研单位和80多个与之配套的机械、仪器仪表、冶金、橡胶、化工原料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备的以常规兵器制造为主,电子、造船、航天、核工业等相结合的国防工业生产体系。四川航天工业基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一大批大型基地和科研单位落户四川。常规兵器工业基地及其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为四川工业,特别是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责编/陈贤凤)

编辑:陈艾婧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