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四川印记(五)
2021-05-12 10:26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史研

●川康大地获解放

1949年8月,蒋介石收集以胡宗南部为主的残存兵力近50万人,以四川为依托,拼凑“大西南防线”。党中央决定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二野战军和贺龙率领的第一野战军第十八兵团为主的60万兵力,实施大迂回、大包围的作战方针,围歼国民党军队于四川、西康境内,解放川康地区。

11月1日,第二野战军发起了进军川黔的作战,第三兵团主力在第四野战军一部配合下,向川东进击,迅速将宋希濂集团二十兵团及十五兵团大部歼灭。11月21日,第二野第五兵团主力迅速向川南宜宾、泸州方向迂回,断敌退路;随即第三、第五兵团主力击破国民党军在涪江、沱江和岷江沿岸的抵抗后,于12月15日攻占简阳、仁寿,16日攻占乐山,17日攻占眉山、彭山,20日攻占蒲江、邛崃、大邑等城,完全切断了胡宗南集团的退路,从西南东三面对成都构成袋型包围。12月27日,在地方党组织的积极配合下,南北两线解放军在成都地区胜利会师。1950年2月1日,人民解放军进驻雅安。1950年4月,西昌解放。至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巴蜀大地获解放,四川旧的历史结束了,新的历史开始了。

●巴蜀人民庆新生

1949年12月1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第二野战军在重庆举行盛大入城仪式。各主要街道的商店门前挂出了五星红旗,贴满了“欢迎救星共产党”“欢迎亲人解放军”的大红标语。矗立在山城中心达8年之久的“精神堡垒”第一次插上了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从此成为重庆解放的象征标志,后被称为“解放碑”。

12月30日,西南军区司令员贺龙率第十八兵团第六十军沿着川陕公路经北大街、顺城街到达盐市口,随后在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内举行了庆祝成都解放的仪式,成都人民几乎是全城出动迎接解放军。《西川人民日报》报道了成都民众赴市郊迎接解放军的热烈场面,并发表社论《庆祝解放军入城》。社论说:“伫候光明等待解放的成都市的人民……热切期望着解放军的到来,早非一日了。今天,解放军终于在成都市70万人民的鼓舞欢迎中,整齐地步入成都市区,这真是一件使人兴奋欢欣和值得庆祝的大事!”

●川康六分治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推进,党中央开始谋划四川地区解放后的治理问题。1949年6月,党中央决定将川康地区划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个省级行署区以及西康省、重庆直辖市,分别组建各区、省、市。

从11月底到次年2月下旬,中共重庆市委、中共川北区临时工作委员会、中共川南区委、中共川东区委、中共川西区委、中共西康区委先后成立。同时,隶属于西南军政委员会的四川各地人民民主政权机构也纷纷建立起来:阎红彥、张国华、李井泉、胡耀邦分任川东、川南、川西、川北行署主任,曹荻秋任重庆市市长,廖志高任西康省政府主席。在此前后,四川四区一省一市下辖的市、区、县根据不同特点建立起各级党和政府组织机构。

从此,四川地区各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以不仅要打破黑暗的旧中国,还要建设光明的新中国的凌云壮志,率领全川各族人民,踏上了建设新中国的新征程。

●毛主席为她签发烈士证书

四川党委和人民政府成立的时候,针对国民党留下来的烂摊子,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首先是派出大量征粮队下乡开展征粮工作,解决城市大量人口的吃饭问题。国民党残余匪特趁机发动反革命武装暴乱,于是开展了以“政治争取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剿匪斗争,迅速歼灭匪特,平息暴乱,取得征粮的胜利。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在征粮剿匪中流血牺牲,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作出了重大贡献,丁佑君就是在征粮工作中牺牲的革命烈士。

丁佑君,乐山五通桥人,1950年1月考入西康人民革命干部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西昌工作,后参加征粮工作。9月,西昌盐中区土匪发动反革命武装暴乱,时任盐中区青年干事的丁佑君不幸被土匪绑架。面对敌人的威胁,丁佑君视死如归,牺牲时年仅19岁。丁佑君牺牲后,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和革命烈士。1951年5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签发了毛泽东署名的革命烈士证。 

●“失踪”的战斗英雄

1950年10月,为了保家卫国,阻止美国将战火烧到鸭绿江边,党中央毅然决定抗美援朝。四川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深入的、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不仅支援了抗美援朝前线,也提高了四川人民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觉悟,同时还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四川子弟中,涌现出许多的战斗英雄,如黄继光、邱少云等。另外,还有一名“失踪”的抗美援朝战斗英雄: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志愿军特等功臣获得者柴云振。

当年,柴云振在朝鲜战场身负重伤后被运送回国治疗,与原部队失去联系,伤愈后回到家乡四川岳池县大佛乡,默默无闻地从事农业生产30多年。柴云振原部队、有关单位和部门经过多方努力都没有找到,只得在报纸上刊登寻找这位战斗英雄的寻人启事,并介绍了他的英雄事迹。柴云振的儿子看到报纸所说的“柴云正”的情况与他父亲柴云振很相像,于是与相关单位联系并最后确认,要寻找的那位战斗英雄“柴云正”就是柴云振。1985年,柴云振受金日成主席邀请访问朝鲜,并被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自由独立勋章。

●“耕者有其田”

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后,四川各地在党中央和西南局统一领导下,开展了具有深远影响的土地改革运动。针对四川的具体情况,四川的土地改革在清匪反霸、减租退押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大体经过宣传政策,发动群众,培训骨干,整顿基层农会组织;划分农村阶级成分,明确阶级界限;开展对地主的斗争,没收地主的土地,征收富农出租的土地房屋;查实田亩数量和产量,公平合理分配土地,填发土地所有证;总结工作,检查处理遗留问题,布置生产,建立健全乡村政权,订立爱国公约,欢庆胜利这样五个步骤。到1952年5月,四川完成土改的有130个县、7个市、7496个乡,占总乡数的94.12%,人口5403万多人,占总人口的98.6%。

通过土地改革,四川改变了农村少数地主占有绝大多数土地的状况,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彻底消灭了地主阶级,使深受剥削压迫的四川农民获得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在自己的土地上做了主人,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荡涤污泥浊水

新中国成立后,四川在进行土地改革的同时,还进行了其他民主改革,荡涤旧社会留下的污泥浊水。四川各项民主改革的完成,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社会环境。

四川曾是旧中国有名的鸦片烟毒的生产、加工、销售基地,罂粟遍野,烟馆林立。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各地通过广泛宣传、破获烟毒案件、逮捕法办毒犯、销毁毒品、查禁烟毒交易、帮助烟民戒毒等方式,掀起禁毒运动的高潮。到1950年10月,全川禁毒运动基本结束。同时,各级公安机关和民政部门通过收容、改造等方式,使旧社会中的流民、乞丐等一些难以依靠正当劳动生存的人,在新社会里重新做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通过改造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以下简称《婚姻法》)颁布,全川各地开展了大力学习、宣传和贯彻《婚姻法》,掀起了运用各种宣传工具和形式帮助群众了解《婚姻法》、运用《婚姻法》的高潮。《婚姻法》的贯彻实施,是对两千多年来封建婚姻制度的彻底变革,有效地推动了妇女解放。

铁路梦想成真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对川渝地区交通状况极其艰难的喟叹。1950年6月15日,成渝铁路开工。从此,十余万筑路大军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的修建。

成渝铁路总长505.6公里,工程量极大,全线共有隧道43座,大中桥梁84座。1952年7月1日,成渝两地分别举行集会,庆祝成渝铁路全线通车。首任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在重庆的庆祝会上将毛泽东题写的“庆祝成渝铁路通车,继续努力修筑天成路”的锦旗授予西南铁路工程局职工。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贺龙在成都的庆祝会上讲话指出,成渝铁路的筑成,表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力量。同一天,天(水)成(都)铁路也破土动工。与此同时,修建公路也形成高潮。1950年4月,全长2416公里的康藏公路、成都到阿坝、宜宾到西昌的公路也相继开建。到1952年,全川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259公里。

四川交通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成渝铁路的建成通车,使四川人民多年的铁路梦想成真,极大地鼓舞了全川人民建设新中国的热情,有力地促进了四川经济,特别是交通沿线地区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

●巴蜀大地开门红

从1951年底到1952年,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四川各地相继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在此期间,四川各级党组织加强了党的建设,并在农村基层普遍进行了政权建设,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1952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9.08亿元,比上年增长16.8%,比1949年增长35.8%,其中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6.8%上升到27.2%。同时,各项社会事业也有了巨大发展。全省各类学校在校学生总数由1949年的151.49万人增加到554.5万人;卫生机构由1949年的195个增加到2953个。新闻广播出版事业也得到发展。1950年,全川出版发行报纸有18种。1950年1月5日,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音,一年后,改建为川西人民广播电台。1952年,随着川西、川东、川北、川南四区合并,四川人民广播电台诞生了。1952年9月1日,西康电台也正式开始播音。

在国民经济恢复、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同时,社会风尚和人们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安定有序、蓬勃发展的局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仅仅解放三年,巴蜀大地实现了“开门红”!

●由个体经济到集体经济的跨越

四川地区在土改结束后,各级党组织就开始引导农民“组织起来”,通过互助组走向共同富裕。1952年10月,全省参加互助组的农业劳动力已占农业劳力总数的30%,解决了个体农民在劳力、农具、技术上的困难。1953年初,省委批准以新繁县禾登乡罗世发为社长、南充县老君乡郑国友为社长等为代表的22个互助组正式成立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四川第一批初级农业合作社。1955年春,初级社发展到约3万个。1956年1月1日,四川省第一个以取消土地入股分红、耕畜和大型农具作价入社为特征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新繁县禾登乡成立,全国人大代表罗世发任社长。以此为起点,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十几天后,成都市宣布郊区实现高级形式的农业合作化。到1956年秋后,全省共建起17.5万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占农户总数的88.3%。至年底,全省基本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的完成,使四川地区农民实现了由个体经济到集体经济的大跨越。
编辑:黄敏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