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巴山乡村的振兴“画师”——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团寨村第一书记吴荣华
2021-04-26 16:47来源: 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文、图/王兆伟

藏蓝夹克、蓝条纹衬衫、黑色长裤,这身装束对一个34岁的男子而言,朴素而得体。他留着干练的短发,经常戴着眼镜,镜片后的双眸透露着一股斯文劲儿。
这样一个机关里的“笔杆子”,却已经当了整整三年的“农民”。他叫吴荣华,是达州市委组织部党员教育宣传中心副主任。让他加上“农民”这一身份的地方是渠县团寨村,距离其单位近100公里。

三年,近1100天,吴荣华与团寨村已经紧紧“团”在了一起。走在村道上,吴荣华步履匆匆。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的他说:“我愿做巴山乡村的振兴‘画师’,把团寨村的明天描绘得更加绚丽。”

团寨村的水产养殖池塘与农田坡地相映成趣。

“空壳村”来了“娃娃书记” 

“年轻、白净,套一件雪白衬衫,看起来有些文弱。”团寨村党支部书记张长春回忆起自己与吴荣华初次见面时的情景,“看起来就像一个大学生,感觉跟我们这些村干部差着一辈儿。”

吴荣华赴京领奖留影。

30岁出头,到村上担任第一书记,吴荣华“娃娃书记”的绰号在村民间不胫而走。

团寨村位于渠县南部,距县城22公里,群山环抱。这里的村民淳朴善良、心直口快,吴荣华并不在意村民称呼他“娃娃书记”,但乡亲们那句“别是来‘镀金’”的话,让他从进村第一天起就生出了一丝危机感。实际上,危机的源头在于团寨村的穷困现状。

2014年,团寨村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全村634户240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77户共435人。青壮年村民大多外出务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是这一带出了名的‘空壳村’。”谈及当年的发展窘态,张长春丝毫不避讳。

“要是乡亲们不信任我,那可啥事儿都干不成!”干了多年的党员宣教工作,吴荣华内心十分清楚,“如果不把人心聚齐了,‘空壳村’还会无尽头地‘空’下去。”

修道路、挖沟渠……吴荣华这个以前连农具都分不清楚的城里人,抢在村民前头抡起了家伙什儿。不多会儿,水泡就从他手掌内鼓了出来。他憋着劲头继续干,很快,水泡被磨破,成了血泡,一阵阵疼痛直往心里钻。

一天、两天、五天、十天……血泡结痂,虎口磨出了茧子。一场春雨过后,村庄切切实实换了个样貌,乡亲们再也没有私下议论“这个‘娃娃书记’是来‘镀镀金’就离开”的话题了。

村民们可能至今都不知道,当他们干完一天的农活儿,回到家中休息的时候,他们这个满手血泡的“娃娃书记”还在办公桌前,捏着笔详细记录着民情台账。
干农活儿拼的是体力,做台账耗的是心力。

“全村634户,有一半长期不在村里居住。”到村里不足一个月,吴荣华就走遍了全村“在家”的300余户村民。当200多页的民情台账摆在村委会办公室时,村干部很是惊讶:“村情都装在吴书记肚子里了!这个第一书记真不赖!”

“现在,我们很难将吴书记与曾经那个‘娃娃书记’的绰号联系起来。”张长春内心深处很服气,扎根乡村的吴荣华早已成长为村里凝心聚力的主心骨,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脱贫奔小康路。

队伍“扎下根”,人才“带不走”

“318国道紧邻团寨村北端,东西贯通。如果一路向东疾驰,近1700公里之外,就是上海黄浦。”从25年前318国道全线贯通那天起,团寨村一波又一波年轻人就在对繁华城市的向往中,离开故乡奔向远方。“穷啊,留不住人!”回村创业小成,团寨硕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春燕仍清晰记得自己当年背井离乡时的无奈。

幸运的是,当李春燕这样的游子日益思念家乡,却不知回来能干什么的时候,吴荣华来到团寨村,带来希望。

“李春燕”们的无奈外出和迟疑回归,催促着吴荣华以最快速度下定决心,让乡村焕发生机。整修道路,打通团寨村与外界的联系,这是第一步。

修路,需要钱。可是村里没钱,村民更没钱。

“争取帮扶资金,吴书记来回奔波。”李春燕和村民们看到,三年时间里,村子共硬化村组道路7.8公里,新建生产便道20余公里,油化村组道路2.47公里。
走在翻修一新的村组道路上,73岁的村民叶发权激动不已:“谁能想到,像团寨村这样一个大山中的村庄,变化会这样快。”

几乎是在道路整修的同时,吴荣华为乡亲们整治排灌水渠、修蓄水池、装太阳能路灯,此后不久,自来水、天然气也通到了家家户户。

基础设施一天比一天好,产业发展也日渐红火。吴荣华倡议在团寨村发展一个“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孵化基地”。李春燕是第一批进入基地的人。跟随李春燕的步伐,越来越多的优秀农民工返乡创业。

规模化种植、场区化养殖、打造家庭农场,不知不觉间,团寨村已经显露出颇具现代气息的振兴雏形。乡亲们觉得单靠自己摸索“差点儿意思”,于是吴荣华邀请专家为村民和村组干部举办实用技术培训讲座,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就这样成长成熟起来。

“啥叫发展?就是不折腾、不好高骛远。”吴荣华知道,对团寨村这样的贫困村来说,虚心学习、跟先进走是最切实际的路。经过多次外出学习,吴荣华终于将西门塔尔肉牛养殖产业引进村里。村民陈炼华顺势成立了渠县牧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准备发“牛财”。

“一头成品牛1300斤以上,一斤单价十八九块钱,2020年出栏800余头……”掰着手指头算账,陈炼华喜上眉梢。如今,不但他的腰包越来越鼓,这项产业还带动200余名群众就近务工,通过养殖人均年增收1.2万元。

经营近1000亩果园、吸引100多名村民务工、带动辐射265户贫困户……最早返乡创业的李春艳,早已成为致富带头人。

从昔日的集体经济“空壳村”,到成为集体经济年收入逾10万元的“小康村”,吴荣华带领团寨村父老乡亲过上了好日子。眼见乡亲们告别贫穷生活,吴荣华很是欣喜,但内心深处却也知道:“我们距离真正实现乡村振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还要多走出去看看,培养更多致富带头人,继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全身心投入,描绘乡村振兴画卷

又是一场巴山夜雨,团寨村柏油路面闪着亮光,乡村的池塘涨满春水。“今年还会有好收成!”春去春又来,吴荣华在团寨村已经见证了三回春种秋收。
一茬儿又一茬儿的禾苗,很快就会成长、挂满穗子。一如一代又一代的婴儿很快就能成长为满地嬉闹的孩童。每当看到村里牙牙学语的幼儿,吴荣华总是满眼怜爱。

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的时候,吴荣华的第一个孩子刚满4岁,妻子怀着二胎很是辛苦。接到组织通知,妻子也曾轻声问过一句:“能不能换个人去,或者晚点时间再去?”虽是嘴上这么说,但是第二天一大早,妻子就替吴荣华收拾好了行囊。

“去吧,好好干!别给我们娘儿仨丢人!”送吴荣华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妻子就成了这个小家庭的“顶梁柱”,“不用挂念家里,老人、孩子,我保证照顾得巴巴适适!”

100公里、100分钟,这个距离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每当思念家人时,吴荣华就更拼一些,“全心工作是冲淡思念的好方法。”

留妻子在家里照顾四个老人和两个孩子,乡亲们最能体会吴荣华心中的纠结。“早日脱贫致富,让吴书记早日回家去!”说出这话,团寨村二组村民魏川既满怀内疚也满心感激。

吴荣华与村民采收柑橘。

魏川兄弟二人常年在成都打工,留下年过花甲的母亲董良琼一人生活在村里。董良琼眼部重度残疾,无劳动能力,虽然有低保兜底,生活依然艰辛。2018年秋天,一场暴雨冲毁了董良琼的房屋。不巧的是,当时团寨村2018年危旧房改造工作已全面结束,2019年相关工作又尚未启动,魏川和母亲一筹莫展。

没想到,不等魏川母子来求助,吴荣华便带领4名驻村工作队员找上门来。仔细探查一番,5人快速拟定了“部门支持+社会救助+帮扶人补充”的解决方案。当年12月底,董良琼的房屋修缮完成。住进新房子,董良琼感激地流下了泪水。

家家户户安居,大家齐心谋发展,如今的团寨村发展得红红火火。2019年,团寨村更是成功创建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乡村换新貌,下一步该怎么走?团寨村父老乡亲等着吴荣华指引大家走上一条更为宽阔的振兴快车道。乡亲们从未留意的好山好水,已经在吴荣华脑海中激出火花:“这一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吴荣华引进了粤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第一期以“攒狮寨—嘉定水库”打造为核心,计划投资1.2亿元,主要打造养生休闲、餐饮住宿、观光体验和蔬果种植等八个功能区。

“你知不知道一条淡水鱼可以长到多大?”站在水库旁,叶发权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在这里,能长到2米长呢!好山好水,不光能长出大鱼,还能‘长’出钞票!”

4月18日傍晚,太阳缓缓落下,星光渐渐铺满夜空。过了这晚,吴荣华在团寨村就度过了整整三年时光。村民家的灯光在夜色中显得愈发明亮,吴荣华看着眼前的景象,对乡村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责编/蒋筱青)
编辑:母婧潇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