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四川印记(三)
2021-04-08 10:31来源:四川党的建设杂志
●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

在巴中市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有一个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该陵园长眠着25048名红军烈士,且陵园最初是全国唯一一座红军为自己战友修建的陵园。

1933年8月至10月,红四方面军接连发动仪(陇)南(部)、营(山)渠(县)、宣(汉)达(县)三次进攻战役,歼敌近2万人,解放了宣汉、达县、万县3座县城。接着又粉碎四川军阀刘湘六路围攻,红军付出2万余人伤亡的代价,取得毙伤国民党川军6万余人、俘2万余人、缴枪3万余支的胜利。在建立和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成千上万的红军指战员和共产党员以及群众为川陕革命根据地英勇奋斗,流血牺牲。

1934年7月,红四方面军为了纪念为革命牺牲的战友,决定修建烈士陵园和纪念墓碑,由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设计,在碑体上题写碑名、绘制图案,并请当地有名的石匠镌刻雕琢,同年10月落成。烈士墓碑由碑帽、碑体、碑座组成,全碑通高4.57米,正中竖刻 “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两旁有联,上联为“为工农而牺牲”,下联为“是革命的先驱”,横批是“万世光荣”。2012年5月6日,在原红军烈士陵园基础上改建、扩建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竣工。

●红军石刻标语之王

川陕革命根据地创建后,红四方面军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还组织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1933年2月,中共川陕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共川陕省委。同时川陕省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正式成立了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到1935年1月,根据地共建了24个县和1个市的苏维埃政府。根据地的经济、文教卫生等方面的建设也取得很大成绩,川陕根据地纵横200余千米,面积4.2万余平方千米,控制了8座县城,人口500多万。

红四方面军和根据地党组织在动员和组织群众进行根据地建设中,广泛深入地开展了宣传工作,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大巴山众多的悬崖、石壁、牌坊、墙壁等,书写和刻画标语口号。标语口号中最著名的是位于通江县沙溪镇景塬村红云崖上的石刻“赤化全川”,单字高5.9米、宽4.9米;笔画深0.35米、宽0.9米,大的笔画里能躺一个成人;字距7.1米,离地高15米,整个字幅面积为300平方米;字迹工整,笔力遒劲,十几千米之外仍清晰可见。这样规模宏大的标语,堪称红军“标语之王”,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精品景点之一。

●强渡嘉陵江 迎接党中央

为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1935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发动嘉陵江战役,一举突破川军嘉陵江防线后,兵分三路围攻剑门关。4月2日,红军攻占剑门关。为进一步扩大战果,红四方面军决定集中兵力歼灭梓潼、江油地区的川军邓锡侯部,并伺机向川甘边发展。因此,红军主力一部在攻占剑门关后迅速直趋江油,另一部向梓潼推进。4月10日,红军一部渡过涪江包围了江油县城(今武都镇)的守军一个旅,前锋直逼中坝镇。15日,川军邓锡侯部援军4个团3000余人被歼。接着,红军乘胜攻占中坝镇、彰明县、梓潼县、北川县等地。至此,嘉陵江战役胜利结束,红军总计歼敌12个团,攻克县城8座,控制了东至嘉陵江、西到北川、南起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纵横二三百里的广大地区。这一战役的胜利,对打破敌人正在组织的“川陕会剿”和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具有重大作用。

●赤水河:红色的河

奔流于四川、贵州边境的赤水河,不仅是河水红色,而且是真正有着革命色彩的红色河流。原因就是毛泽东等率领的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曾在这里上演了一幕精妙绝伦的军事大剧,是毛泽东军事指挥上的得意之笔。

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危害,中央红军未能粉碎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党中央被迫于1934年10月率领中央红军进行战略大转移。1935年1月底,遵义会议后新的党中央率中央红军准备北渡长江,进入四川会合红四方面军。由于土城战斗失利,中央红军一渡赤水河进入川南,以便寻机北渡长江。此时,蒋介石急令各军前往围攻,红军暂缓北渡,往云南扎西挺进。

当敌军重兵向扎西地区围击时,2月18日至21日,毛泽东等指挥红军从四川古蔺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向黔北进击,取得遵义之战的重大胜利。当蒋介石调集重兵企图在遵义地区围歼红军时,红军于3月16日从贵州茅台第三次渡过赤水河,再次进入川南,摆出欲北渡长江的态势。当滇黔川军分别向川南疾进,合围态势将成之时,红军于21日、22日从古蔺第四次渡过赤水河,向南疾进,28日突破敌军防线,巧妙地跳出敌军的合围圈,把几十万“追剿”军甩在了乌江以北。

毛泽东等指挥红军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向金沙江疾进。刘伯承指挥红军先遣队于5月3日深夜成功抢占金沙江禄劝县皎平渡口,渡江占领北岸。中央红军3万人马,仅凭几只小船,7天7夜,不失一人一马,安全渡过了金沙江天险,摆脱了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又一个奇迹。

●政策暖人心 彝海情意长

彝海位于冕宁县城以北40千米彝海镇的羊坪山上,闻名于世的“彝海结盟”就发生在这里。

中央红军渡过金沙江后,决定继续北上,通过大凉山,渡过大渡河,在川西北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大凉山是彝族聚集区,由于国民党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分裂政策,使得汉族与彝族矛盾较深,汉人特别是汉人军队难以通过。蒋介石料定红军不敢通过彝区北进,只能走西昌到雅安的大道,于是调集重兵企图在大道上围歼红军。毛泽东等识破了蒋介石的阴谋,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派出小部红军佯装主力走大道,主力却通过彝区北进。为了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抢在蒋介石大部队到达之前渡过大渡河,红军总司令朱德发布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布告,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带领红军先遣队广泛宣传、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不管受到何种刁难,都坚持不向彝族同胞开枪。这一切,使彝族果基家支头人小叶丹深受感动, 刘伯承和小叶丹在彝海边歃血为盟后,小叶丹派人将红军全部安全送出彝区,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赢得宝贵时间,使蒋介石把红军逼入彝区,利用彝族阻挡红军前进,进而围歼红军的阴谋破灭。

“彝海结盟”是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一次成功体现和重大胜利,给奇迹般的万里长征增添了光彩的一笔。 

●大渡桥横铁索寒

1935年,刘伯承、聂荣臻率领先遣队通过彝族聚居区后,先遣队红一团第二营5月24日晚赶到安顺场,将两连敌军迅速歼灭,夺得一只渡船。25日,红军十八勇士在全团火力掩护下,成功抢渡大渡河,将守敌击溃,完全控制了渡口。但安顺场渡口河面太宽,水流湍急,不能架桥,仅有的四条船只无法在短时间内将红军全部渡过河。5月26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决定中央红军兵分两路:红一师和干部团在这里渡河,为右纵队,沿大渡河东岸北进;林彪等率红二师和红五军团为左纵队,沿大渡河西岸北进。夹河而上的两岸红军,互相掩护,击溃沿途阻敌,向泸定桥奔去。红四团按命令昼夜飞奔120千米,于29日晨到达并控制了泸定桥西桥头。下午4时,红四团向泸定桥东桥头发起攻击,22名突击队员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震撼河谷的军号声、枪炮声中,攀着光溜溜的铁索,向东桥头匍匐前进;随后紧跟的连队,在铁索上铺木板,以便大部队过桥。当突击队员们快要冲到东桥头时,敌人居然纵火烧桥头。猛然间,火光冲天。勇士们奋不顾身冲过火海,后续部队勇猛跟进,冲进了泸定城,全歼守敌。至6月2日,红军左路(西岸)部队全部从泸定桥上渡过了大渡河,红军取得了飞夺泸定桥的伟大胜利。

●红一、红四方面军懋功会师

中央红军渡过大渡河后,党中央在泸定召开政治局常委会决定:中央红军继续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师,行进路线是翻越雪山。红四方面军进入岷江上游后,迅速创建革命根据地,为艰苦转战的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到来休整创造条件。

1935年6月初,派出先遣队在李先念等率领下向懋功(今小金)挺进,迎接中央红军。此时,党中央率领中央红军进入雅安地区,突破川军芦山、宝兴防线,挺进夹金山。12日,先头部队红四团翻越中央红军长征以来遇到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在山的北坡与前来寻找他们的红四方面军不期而遇。6月17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也翻过夹金山,傍晚赶到达维,受到了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的热烈欢迎。第二天,中央领导人前往懋功(今小金),已在懋功的李先念等到猛固迎接。

懋功会师是红军长征途中继遵义会议后的又一重大历史事件,在红军长征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懋功会师后,党中央两河口会议决定两个方面军共同北上创建川陕甘新苏区。7月初,两个方面军兵分两路,翻雪山过草地,分别到达阿坝和巴西地区。由于张国焘反对党中央北上正确方针,党中央于9月10日凌晨率领红一、三军团及军委纵队一部单独北上,于10月中旬到达陕北与红十五军团会师。

●红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

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主力单独北上后,张国焘顽固坚持南下错误方针,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10月中旬分别从巴西、阿坝南下,转战川康边,始终未能打开局面,特别是百丈关决战的失利,标志着张国焘南下战略的失败。由于党中央的耐心说服和催促,后张国焘终于放弃南下错误主张,同意北上。为摆脱困境,红四方面军转移到康北,为再度北上做准备,并迎接红二、六军团前来会师。

1936年5月,红二、六军团分两路从云南中甸出发向康北进发,于6月底先后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7月2日,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城郊举行会师大会。7月5日,红二、六军团奉党中央命令组成红二方面军,红三十二军编入其中。

两军会师后共同北上,于10月上旬先后到达会宁、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三军大会师,标志着历时两年,行经15个省、区的红军战略大转移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四川人民的光荣

红军长征在四川的历史是整个红军长征史中浓墨重彩的篇章,可用9个“最”来概括四川在红军长征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四川是红军长征三大主力经过地域最广、行程最远、时间最久的省份;是全国革命战略重心由南向北转移最关键的桥梁和枢纽;是党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会议最多的省份;是长征中发生重要战役战斗最多的省份;是红军长征中经历自然条件最为恶劣的地方;是红军长征中开展民族工作最频繁、成效最显著的地方;是为红军长征提供人力、物力最多的地方;是党中央和广大红军指战员同张国焘分裂活动斗争最尖锐、最激烈的地方;是铸造红军长征精神最集中的地方。

据不完全统计,在红军长征中,四川各族人民先后有28.8万人次积极支援前线,10.7万群众踊跃参加红军,7.9万巴蜀儿女英勇捐躯。正因为四川在红军长征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985年,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将红军长征纪念总碑建在四川松潘县川主寺,这是党中央对四川在红军长征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高度认可,也是四川各族人民的光荣与骄傲。(责编/陈贤凤)
编辑:母婧潇
扫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