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综合报道
关于正确认识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4-04-15 16:03来源:四川党建网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关于如何正确认识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个人有几点思考如下。

辩证看待“新”与“旧”的关系,是正确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前提

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哲学讲量变引起质变,当关键性技术实现突破、发生质变时,必然引起生产力核心因素的变革,这个“质变”就是新质生产力的产生。

所谓“新”,其辩证关系必然对应着“旧”,即传统生产力、旧质生产力。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在房地产、建筑、交通、钢铁、煤炭等旧质生产力的支撑下迅速发展。从2000年到2023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3.6%跃升到18%左右 ,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如此巨大的量变,让我们不得不辩证地看待“新”“旧”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传播中心主任王贤青提出“铁塔理论”,即新质生产力与旧质生产力之间的关系像一座铁塔的塔尖与塔身,塔尖(新质生产力)必须建在塔身(旧质生产力)上,塔身必须建在基座(制度安排、新型生产关系)上。改革开放40多年来,如果不是GDP增长率长期保持在8%以上,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大概率还处于低端低质水平,高质量发展就没有逻辑依据,新质生产力更是无从说起。

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不同地区对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尽相同,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候,务必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充分依靠本地区旧质生产力的基础,在基本盘上挖掘培育新质生产力。特别是中西部地区,传统生产力仍占据主导地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研条件与北上广深等超级都市圈不可相提并论,不能一哄而上、喜新厌旧、好高骛远,追求不切实际的新质生产力,应努力避免因资源配置扭曲造成新的“脱实就虚”。从20世纪50年代多个发展中国家“超英赶美”的产业大跨越经验教训来看,它们无不是在短暂的光鲜之后陷入长久的停滞甚至崩盘。

因此,辩证地看待“新”“旧”生产力的关系是正确认识新质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以及相关主管部门在认识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时更要擦亮双眼,保持头脑清醒,深刻理解生产力的跃升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如果连铁塔的基座和塔身都发育不全,盲目追高求新只会让新质生产力成为空中楼阁,更遑论颠覆性前沿性技术的创新发展了。

深刻认识“量”与“质”的关系,是理解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关键

传统生产力在“量变”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问题,如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地方债务负担沉重、区域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国际贸易冲突等,诸多因素催生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因此党中央提出要高质量发展。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会上讲话时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因其构成要素发生质的突破而形成的更为先进的生产力形态,理解新质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系,需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中蕴含的“量”与“质”的关系。

首先,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强调“量”与“质”的有机统一。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本质是“先进生产力”。通俗来讲,新质生产力就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最近备受关注的ChatGPT、SORA,其实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发展的成果,即生成式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并不新鲜,自1956年以来60余年间经历了6大发展阶段,直到近十年才迎来爆发式增长的新高潮2。今时今日,ChatGPT、SORA因其颠覆性、前沿性的科技创新所带来的效率变革,让世界瞩目于它的高附加值、高成长性和产业辐射能力,其背后离不开人工智能一代又一代的技术演进和应用探索,更离不开大量的科研投入和资本支持。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说明,新质生产力既是量变的产物,也是质变的表现。这种“量”与“质”的有机统一,也是生产力跃升过程的本质特征。

其次,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体现“量”与“质”转型关系。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体现了从以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要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是由于技术进步、配置效率等带来的产出增长部分,与传统生产力通过增加劳动、资本、自然资源投入实现的增长不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体现了高速增长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关系。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数字经济”。2012年至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全要素生产率从1.66上升至1.75,提升了0.09,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0.063。数字技术的进步、数据要素的创新配置,以及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所催生的“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已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这种“量”与“质”的转型关系,也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体现。

最后,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边界推动“量”与“质”整体跃迁。一些研究者认为,我国数字经济“大而不强”,主要原因是关键领域的技术原创不多,技术水平不够领先。然而“大而不强”的不仅仅是数字经济,我国经济总体发展也呈现这一特点。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产业,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这两大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技术先进且意义重大,比如最近几年备受关注的芯片、智能电动汽车和商业航天等,所富集的超高技术含量、超强创新引力和超大价值空间注定了它们与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强相关,甚至关乎着高质量发展的命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边界清晰,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阵地。这种“量”与“质”的整体跃迁,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题中之义。

统筹处理“破”与“立”的关系,是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

抢抓新质生产力发展机遇势不可挡,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应如何立足传统产业的基本盘,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统筹处理“破”与“立”的关系。

所谓“立”,即加快培育新增长点、推动新动能见实效,发展新质生产力。而所谓“破”,则是做好新旧模式之间的衔接和切换,确保经济社会发展行稳致远。简单来说,“立”是创新,“破”是改革。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就是处理好“改革”与“创新”的关系。

发展新质生产力主张“先立后破”。在过去几年整体疲软的经济中,数字经济作为一大亮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持续上升,成为地方经济发展“先立后破”的重要抓手。以中西部地级城市——四川省达州市为例。2023年,达州市GDP2656.7亿元,同比增长6.5%,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为3.5%,同比增长9.8%。2022年,达州市成功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投资10亿的川东大数据中心和投资3.8亿的万达开先进计算中心相继投产投运。市委市政府将数字赋能作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连续3年开展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评选奖补活动,3000余家工业企业纳入“智改数转”行动计划,阿里、百度、中科曙光、启明星辰等知名企业先后投资达州,数字经济企业市场信心稳中有进。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达州市GDP增长率从2020年的4.1%上升到2021年的8.3%,2022年下降至3.5%,2023年又回升到6.5%,眼下国民经济正在极力地牵好强信心稳预期的牛鼻子,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却能稳定保持在10%左右,未来数字技术不断创新、数字经济长尾效应日益凸显,将更好地统筹“改革”与“创新”,成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

达州市是中西部地区典型的欠发达城市,其依托数字经济培育和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经验尚不足为训。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以达州为典型代表的中西部地区抓牢抓好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将有助于快速“立”起来,“破”出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此,个人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三点。

一是创新数字技术,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深刻改变着传统生产关系,催生了不少新模式、新动能、新业态。中西部地区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积累了多年的制造业、服务业基础,占国民经济比重一般较大,基于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应用和创新数字技术,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条捷径。2024年,四川省全面实施“智改数转”行动计划,预计到2027年,实现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2023年,四川省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为35.4%,是一个不小的基本盘,从这35.4%着手智能化改造与数字化转型,力图通过数字技术创新激活传统工业大盘的新动能,是非常明智的立足实际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做法。

二是强化基础能力,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ChatGPT出圈的背后是大约3640PF-days(即假如每秒计算一千万亿次,需要计算3640天)的算力消耗,意思是大约需要7~8个投资规模30亿、算力500P的数据中心才能支撑运行4。中西部地区很难复制一个ChatGPT传奇,但放眼国内百度文心、科大讯飞、“小冰”机器人等大模型训练需求加速扩张,亟需与之适配的算力基础设施。2022年,“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启动,国家层面主导把东部密集的算力需求向西部引导,为中西部地区带来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和产业机遇。所谓“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应主动把握这一轮投资机遇,适度超前布局算力数字基础设施,为承接“东数西算”“东数西训”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能力支撑。

三是优化制度供给,积极推进数据要素创新配置。2022年我国数据产量达8.1ZB,同比增长22.7%,占全球数据总产量10.5%,位居世界第二,数据存储量则达724.5EB,同比增长21.1%,占全球数据总存储量的14.4%5。如此巨大的数据体量,必将迎来“质变”爆发。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虽然资源禀赋不相同,但在数据要素创新性配置上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中西部地区在政策引导、制度安排上的改革创新成本甚至是更低的。通过数据要素创新性配置,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有效增长,从而促进形成新质生产力,中西部地区地方政府不妨在优化制度供给方面更大胆些,一方面要充分激活经营主体信心,积极鼓励和支持经营主体创新开展数据要素应用开发;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规划引领、政策引导、财税支持、人才培育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数据要素创新效率。

(四川省委党校第32期中青一班学员 达州市数据局党组书记 于贵)

1数据来源:林毅夫《如何理解中美“百年之未有大变局”》

2中国科学院 谭铁牛《人工智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

3数据来源:中国信通院《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

4数据来源:平安证券研究所《计算机行业深度报告:ChatGPT火爆出圈,AI算力和行业应用潜力巨大》

5数据来源:《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2年)》

编辑:母婧潇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