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机关刊主办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四川党的建设
学习强国
首页综合报道
村里的无人机,解放军送的!
2024-03-28 14:52来源:国防时报排头兵微信公众号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提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路线图”。西部战区陆军某装备保障队全体官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义不容辞扛责任,责无旁贷勇作为。在他们结对共建的四川省什邡市师古镇九里埂村,老乡们都由衷感叹——“解放军让村里变了样!”


“梨花节”现场

春有约,花不误,年年岁岁不相负。

3月22日,四川省什邡市师古镇九里埂村游人如织、热闹非凡,一场集美景、美食、民俗于一体的乡村盛宴“梨花节”,在该村千亩梨花观赏区盛大开幕。手绘花墙、清梨茶舍、网红秋千、梨花驿站,特色景点引来游客竞相拍照打卡;文艺演出、茶艺插花、汉服巡游、风筝涂鸦,精彩活动让现场洒满欢声笑语;窗明几净的川式民居错落有致,平坦宽阔的水泥村道蜿蜒其间;一簇簇梨花绽放枝头,一张张笑脸洋溢幸福。

穿梭在雪白梨花园中,感受田野重染春意,果树再披新装,见证九里埂村在稳步迈进乡村振兴征途中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近年来,西部战区陆军某装备保障队与该村结成共建对子,全体官兵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从增加集体收入、发展特色产业、改善民生设施、丰富文化生活着手,通过聘请专家团队把脉问诊,开发农旅融合乡村旅游观光,打造专业化“三农”人才队伍,不断提升九里埂村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水平。2022年,该村被列为“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

签署《现代农业科技合作协议》

“梨花节”当天,记者来到这里,实地感受这里开展军地共建,促进乡村振兴带来的可喜变化。

把脉问诊解难题——

请来农技专家 开出发展良方

“九里埂,九条龙,十家就有九家穷。”九里埂村地处“成德一体化边界试验区”,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但说起村里当年的落后情景,这句民谚从村党委副书记林霞东嘴里脱口而出:“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说的就是我们村的土地状况。由于地处丘陵山区,旱地坡耕地多为‘望天田’,土壤呈碱性,养分含量低,保水保肥能力差,季节性干旱严重。一遇炎热,土地就裂成‘刀口状’,不仅影响农作物种植,更打击了村民发展产业的信心。”

调研座谈

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后,该队党委主动“叩门”、精准对接,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取得了联系,并邀请专家团队多次现地调研、召开专题会议,共同为九里埂村乡村振兴发展把脉问诊。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资深专家刘建军,还记得第一次来到九里埂村的情景:“规划区内产业结构不优,梨和柑橘等特色产业品种老化退化严重;效率型要素供给不足,农资价格上行压力增大,农民转移就业增收空间缩小;存在品种杂乱、产业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等问题。”

技术指导

经过反复论证,省农业科学院与该队签订了“现代农业科技合作”协议,提出了“生态建设+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思路。他们以乡村产业振兴为基础,融入生态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充分把握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前提下,以粮经复合产业为主线,融入康养农业乡村旅游项目。通过特色产业标准化、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田园观光和体验、农业品牌创建和国防知识教育,打造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创业孵化、标准化示范、军旅文化教育、农耕体验、休闲康养等于一体的农旅产业项目。

蜿蜒的山道上留下了全体人员往返奔波、不知疲倦的身影;风里来、雨里去的群策群力,让绿树繁花镶嵌田间地头。经过几年时间系统化规划发展,九里埂村的生态农旅逐渐成了当地的一张名片。

产业帮扶

坐在“梨花节”的花荫里,村委副书记林霞东替村民们算了一笔账:“游客多了,产业旺了,村民们卖农产品、去加工厂务工、出售鲜黄梨、发展餐饮业……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大家都说,解放军不愧是‘人民的子弟兵’,干事风风火火,成效实实在在。”

赓续军民鱼水情——

发展新质生产力  培育现代新农人

斗转星移,流逝的是时间,沉淀的是情谊。从抗震救灾,到乡村振兴,和老百姓抱成一团、拧在一起、凝成一心的始终是同一群人。

在该队的陈列室里,珍藏着2008年6月26日师古镇九里埂村全体村民联名书写的一封“感谢信”。经历过“5.12汶川大地震”阵痛的他们,一直铭记着该队官兵在山崩地裂的瞬间便火速驰援、昼夜坚守、悉心守护的深情厚谊。

开展援建

进入新时代,这段鱼水之情愈发浓厚。

“地震的时候就全靠他们,如今村里发展得这么好,也多亏了这些‘兵亲戚’。”“梨花节”现场,村委成员林朝普开着巡逻车,忙着转运游客、疏导交通、维持秩序。工作间隙,他主动向记者讲起了该队助力他们发展产业、富民强村的扎实举措:“这台巡逻车就是他们送的,只因为我们在闲聊时说起‘产业园区又扩大了,步行巡逻有点顾不过来’,没过几天,就收到了他们捐赠的巡逻车。还有村道整修,村集体冷链冻库援建……今年又在帮我们升级村委会阵地建设,设计图都做好了。”

捐赠无人机

最让林朝普啧啧称赞的是该队捐赠的两台大疆无人机,他感叹道:“时代进步得太快,用先进科技助力农业生产,这样的好事情以前想都不敢想。”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该队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果树产业园扩容后,为实现播种、施肥、喷药现代化,他们购置了两台大型农业植保无人机,并建立无人机培训点,邀请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教学,精准滴灌孕育“新农人”。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人才培养是关键。——这是队党委“一班人”的共识。他们在邀请城市人才下乡开展上门教学的同时,着力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强化对返乡创业青年、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等群体的“订单式”培养,重点培训种养能手、科技带头人、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和军地两用人才,打造一支志在乡村、长期驻扎、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

发放物资

强产业,育人才,兴科技。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该队还注重引导村两委创新运用自媒体新兴手段,提升宣传推广和招商引资力度,探索推广智慧农业、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质增效。通过电子商务,特色农产品远销全国各地;肉牛养殖基地也正在论证引进生态养殖系统,重点解决肉质品质提升、畜牧粪便处理等问题。

“根本不愁销路,全国都有我们的客户。”在村集体购销点,村民赵大成说起自家的梨树喜不自禁:“春天看花,夏天卖果。好多人羡慕我们,说我们‘在家里打着麻将,就把钱挣了’。”

在本次“梨花节”现场,网红直播移步可见,通过网络宣传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回村创业大学生刘丽守在自己的摊位前,有条不紊地为游客调制奶茶,她说:“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捷,也给我的家乡带来巨大变化。九里埂村的知名度越来越高,我们回乡创业就业发展的信心也越来越足。”

精神物质双丰收——

看得见的地方下功夫 看不见的地方办实事

“梨花节”的坝坝宴现场坐满了南来北往的游客,笑语欢颜洋溢其间。

“嘿满意,我们十个人一桌,满满一桌子菜才四百块钱;村民素质嘿高,又热情又周到;民风嘿淳朴,我们已经连续来了三年了。”花田里,刚用完餐的游客对着记者竖起了大拇指。他们的话,为九里埂村向上向好的乡风文明建设添加着注脚。

“梨花节”的坝坝宴现场坐满了南来北往的游客,笑语欢颜洋溢其间。

义诊巡诊

发展乡村振兴,不仅是让村民钱包鼓起来,更要让他们精神富起来。发展产业、改造硬件,是在看得见的地方下功夫;精神文明、民风净化,在看不见的地方也要办实事——这是队党委在开展工作中的所思所悟、所行所践。

引导村民感党恩的同时,也通过系列活动为群众送去温暖;联系专家传授致富经的同时,也为百姓讲解新风俗。

军民联欢

在队党委带领下,他们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宣传,倡导移风易俗,弘扬简约适度风气,开展感恩奋进教育,共建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

军事夏令营

上门服务

该队官兵定期走访看望九里埂村独居老人,长期在村敬老院开展“学雷锋”活动;整合优质资源,为村民提供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服务;联系部队医疗专家,开展义诊巡诊,为村民健康保驾护航;协助村两委加强乡村治理,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维护农民权益和社会秩序;作为全省国防教育基地,他们积极开展“军营开放日”活动,组织该村儿童走进军营,了解军队发展成就,开展“军事夏令营”,培塑青少年国防意识;组织双拥文艺演出,送去生活慰问物资,群众有困难,只需要一个电话便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义务理发

使命在肩,尽锐出战。在该队的共建下,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丽图景,在九里埂村的春风里生动铺开。

走进敬老院

(国防时报 税颖  张越 于明健  袁思远  伍翔 实习编辑  赵梓翕)

编辑:杨博
主办单位: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二段70号
ICP备案号:蜀ICP备14009601号-3  © 1958-2024 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四川党的建设》杂志社. 版权所有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川)字第02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5112019002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099号